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療癒身心的10種想 : 兼行止禪與觀禪的實用指引, 醫治無明、洞見無常的妙方 /

  • 點閱:25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十想, 是一種禪修方法
隨著觀修十想
心也從一般而膚淺的「想」,轉變成覺悟的「洞見」
引導我們從困惑和不快樂中永遠解脫

「德寶法師又再度提供了清晰實用的禪修指引。無論是禪修新手或老參,都能夠從本書直達解脫洞見的方式獲益。」——Shalila Catherine《Focus and Fearless》作者

「真的,他又成功了!德寶法師在這本關於「想」的書裡,用清晰、精確及通俗用語,闡明了佛陀深奧的教法。本書對於初學及經驗老到的禪修者,都非常實用。」 —— Larry Rosenburg《Three steps to awakening》作者

「德寶法師寫出了清晰的步驟指引,教導如何修行這十種想隨觀。」——Matthew Flickstein《The meditator’s workbook》作者

「如果能依著這本小書裡的禪修去實踐,將能帶來所有的療癒——面對一切都能安詳自在。」 ——Ajahan Amaro, “Amaravati Buddhist Monastery”住持

透過德寶法師前一本書《平靜的第一堂課:觀呼吸》讓我們了解到止觀兼修如何能促進身心健康、活力充沛及得到情緒上的療癒。而這本新書則是著重在,如何將「想」當作禪修的所緣(對象)。
在佛教教義中,「想」是身心的基本組合成分之一。「想」包括了來自五個感官、思想、想像、其他源於內在的資訊,以及心處理和了解這些資訊的方式。如同身心的其他組合成分(色、受、行、識)一樣,「想」也是可以透過禪修來訓練,並且得到完全的淨化。當我們了解「想」是什麼及「想」是如何影響我們的人生時,就能夠善用它,就像利用其他禪修所緣一樣,來克服有害的思想與行為,並在心靈上獲得成長。
在佛陀有關「想」的教導中,《耆利摩難經》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依據。而《耆利摩難經》要我們進行兩種禪修。第一種是佛陀稱為「奢摩它」(samatha)的禪修,將心溫和地專注在某個對象或練習上,隨著心安詳地停住在一個焦點上,常有的情緒躁動便會平息,心也停止了難以控制的遊盪,變得平靜安寧。第二種禪修則稱為「毗婆奢那」(vipassana)或內觀禪修,在這種「觀禪」裡,正念被當作工具來增長我們對於周遭現況的覺知,專注的心便能逐漸穿透無明之牆。
一如經中所言,有次,佛陀住在舍衛城的祈樹給孤獨園,當時耆利摩難比丘生病了,深受病痛折磨而且命在旦夕。於是,阿難比丘去見佛陀,禮敬之後在一旁坐下,向佛陀說:「尊者,耆利摩難比丘生病了,深受病痛折磨而且命在旦夕。如果世尊慈悲去探望他,該會很好。」
「阿難,如果你去探望耆利摩難比丘並告訴他十想,則他的病痛有可能在聽聞後立即減輕。是哪十想呢?
(1)無常想,(2)無我想,(3)不淨想,(4)過患想,(5)捨斷想,(6)離貪想,(7)滅盡想,(8)一切世間無喜想,(9)一切行無常想,(10)入出息念[安那般那念]。

在眾多的「想」中,佛陀選了這十想作為療癒的想,並要阿難去告訴耆利摩難比丘。他為什麼何選這十種呢?明顯的原因是,這些想沒有扭曲。或許耆利摩難比丘生病,是由於受到扭曲的想折磨。為了治好他,佛陀希望他能在這十想中的每一想裡看見未扭曲的真相。看見真相時,心會變得喜悅。佛陀鼓勵耆利摩難比丘認出並接受,一切事物總是不停改變的,藉此激發他的喜悅。了解這個道理之後,耆利摩難比丘就不會貪著;不貪著身體、心、感受、思想、或感知[五蘊],他就不會受苦。就如佛陀所說:
完全了知五蘊的生起滅去時,
修行者獲得了喜悅和快樂,
對覺者而言,這是無死之境。

當我們聽聞真理時,我們感到喜樂。當我們領會了聽聞到的真理時,我們的洞見加深了,而心便促使大腦和身體產生療癒性的化學物質。雖然禪修絕不能用來取代醫療處置,但它卻是傳統治療之外的有效輔助。

這十想基本上是一種禪修方法,隨著我們觀修這十想,我們的心也從一般而膚淺的「想」轉變成覺悟的「洞見」,引導我們從困惑和不快樂中永遠解脫。

德寶法師(Bhante Henepola Gunaratana)


十二歲時於斯里蘭卡的瑪蘭德尼雅剃度為佛教僧侶;二十歲時(1947)於康提受具足戒。畢業於昆巴哈的維迪雅錫卡拉專科學校、凱拉尼雅的維迪雅蘭卡拉學院及可倫坡的佛教弘法學院。之後到印度為摩訶菩提學會,進行為期五年的弘法工作,在桑奇、德里與孟買服務賤民。接下來十年,他則在馬來西亞弘法,擔任佛教協會及馬來西亞佛教青年會的宗教顧問。他曾任教於吉松迪爾學校與寺路女子學校,並曾擔任吉隆坡佛學院院長。
在塞瓦迦佛學會的邀請下,於1968年到美國,擔任華盛頓佛寺協會的主任祕書,並於1980年被任命為該協會的會長。在1968到1988年任職佛寺協會期間,除了教授佛法課程外,亦指導禪修閉關,並到世界各地巡迴演講,足跡遍及美國、加拿大、歐洲、澳洲、紐西蘭、非洲及亞洲。此外,從1973到1988年間,德寶法師也擔任美國大學的佛教弘法師。
德寶法師也繼續他的學術研究興趣,並取得美國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他分別在美國大學、喬治城大學、巴克納爾大學與馬里蘭大學教授佛學課程。他寫的書籍與文章已在印度、美國、斯里蘭卡與馬來西亞等地出版。《平靜的第一堂課——觀呼吸》一書已經被翻譯成多種語言,並在世界各地出版;該書的泰文節譯版本,還被選為全泰國高中課程的教材。
德寶法師從1982年起就擔任修行協會住持,那是一個位於西維吉尼亞森林裡(靠近仙那度河谷)的寺院與閉關中心,由他與馬修‧弗立克斯坦共同創辦。德寶法師就住在修行協會裡,在那裡為比丘和比丘尼剃度,並舉辦一般大眾的閉關修行活動。德寶法師也經常來往世界各地演講,並指導閉關修行。
在2000年,德寶法師獲得他的母校維迪雅蘭卡拉學院頒贈終生成就傑出獎。
德寶法師的其他著作有《平靜的第一堂課:觀呼吸》(Mindfulness in Plain English)、《四念住》(The Four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 in Plain English)、《念住之旅》(Journey to Mindfulness)、《禪定的第一堂課:超越觀呼吸》(Beyond Mindfulness in Plain English)、《快樂來自八正道》(Eight Mindful Steps to Happiness)等。

相關著作:《平靜的第一堂課:觀呼吸》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