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行腳非洲的和尚爸爸 /

  • 點閱:175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行腳非洲的和尚爸爸》 緣起 台灣佛教五十年來,從山林到社會,從遠離人群到人間,時代更迭變遷,出家人不再是苦行托缽,而是和社會時代連結的入世族群。蓬勃發展的佛教,不再是貧窮的出世的印象,而是許多現代人生活的一部分。 蓬勃發展之後的佛教,現象百出,卻也有一直堅持遵循傳統叢林教育的行者,去完成一個僧伽的僧格和生命的夢想。 第一篇非洲經驗 五十三個國家的非洲大地,生命百態,每一個國家都有許多故事,都有等待救援的生命和等待昇華的靈魂,一個國家接著一個國家行腳,一群又一群生命的交流互動之後,他已和非洲這塊土地深刻連結,難以割捨…..。 第二篇青少年時期的慧禮法師 他是家中的長子,在屏東農村父親的心中,是個勤勉負責的孩子,父親對他期望甚高,覺得自己這一生有了依靠,沒想到後來他竟然捨家去當了出家人,父親始終不諒解,一直到十二年之後,才接受了事實。 靠近屏東山區的來義鄉,大自然奔放和儉樸的生活,以及一直都是模範父親的教養下,有些叛逆性格的慧禮法師—俗名蔡榮富,幾次夜宿墳墓邊的經驗引發他對生命意義的思考,還曾經是學校樂隊指揮的青少年時期,就在心中埋下了出家的種子。 當兵退伍之後,在就讀佛學院的姐姐影響之下,上山出家。 第三篇 寺院叢林的生活 四十年前的佛光山,是草創的披荊斬棘時期,出家後的慧禮法師,沒有機會和一般佛學院學僧一起在課堂聽課,而是每天開著挖土機和卡車,來回山上山下,填土挖地基,清垃圾。一般出家人的生活每天是大藏經,他卻每天和三字經在一起,因為工地裡單純的的工人滿口粗話,直言無偽。現代的出家人冷氣電梯,他卻是鋤頭畚箕。 短暫而珍貴的一年韓國留學,是他僧伽生活中難得的悠閒時光,那一年,讓他對韓國傳統寺院的建築和文化有了認識,成為現代僧伽中,深諳寺院建築的難得人才。 趕工的時候,日夜不休,夜裡累了,躺在大雄寶殿屋頂就著月光和星光睡覺,心中空蕩無我,從佛光山、到美國西來寺、非洲南華寺,位在三大洲的輝煌寺院,都有他的汗水和淚水。 第四篇 前往非洲 1992年,南非布朗賀斯特市捐贈土地兩百畝給佛光山,希望佛光山前往建蓋寺院,弘揚佛法,星雲大師集合徒眾問:誰願意去非洲弘法?在場一千多名弟子一片安靜,此時,從大眾中一隻手舉起,說:我去!那名弟子就是慧禮法師。 一個從來不曾去過的非洲大地,遙遠而陌生,歷史上曾經有三個時期,有佛教傳入,卻都因為文化的差異和環境的不允許而消失,這是兩千五百多年來的第四次,佛教遠渡非洲。 普遍信仰基督教的非洲人,視他為異類,基督教甚至到工地四周舉行驅魔的儀式,說他是外來的魔鬼…..。 經過各種困難,十幾名發願陪他一同前去的信徒,數年後,紛紛退場離開,從佛光山派駐前往的法師也一個個因為不適應而申請調回台灣,唯有他仍然抱持: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愈走愈深入非洲各國。 第五篇鬼門關前的常客 車禍、瘧疾、戰亂……,生死關頭,一次又一次從死神面前走過,他如何安頓身心? 第六篇給還子一個家 離開南非南華寺,2004年慧禮法師落腳馬拉威,一個純樸善良的農業國家,在這裡開啟他非洲行程的第二階段,創建阿彌陀佛關懷中心,收容教養愛滋遺孤,他的目標是一個國家教養兩千名孤兒,給予生活的安頓和健全的教育。 阿彌陀佛關懷中心,慧禮法師非洲夢的第二個腳程,另一段由台商、外交部、信徒、孤兒、台灣志工交織出來的故事。 第七篇獨行 路愈走愈遠,愈深入非洲,也和自己出家的常住佛光山愈離愈遠,為了不給佛光山帶來困擾和負擔,2007年,在因緣俱足之下,慧禮法師離開了佛光山,從此更是形單影隻,此時,他是非洲百萬孤兒的依靠,而孤兒院也成了他雲水募款短暫停歇的家。 只要是眾生歡喜的事,便令諸佛歡喜,獨行之後的慧禮法師,經過一段身心的煎熬,感恩祝福自己的常住和剃渡師父,繼續在世界各地尋求支持,圓滿他的非洲夢。 第八篇馬拉威acc 第九篇孩子的故事 第十篇待完成的非洲夢 2006年,辛巴威關懷中心動工,2008年史瓦濟蘭、賴索托關懷中心、陸續動工,他的非洲夢在一個國家一個國家播種,從青絲到白頭,將近二十年的歲月,不善言語、不善宣傳的慧禮法師,像個埋頭種樹的人,只為將荒漠種成蓊鬱樹林,讓汨汨的河流涓涓流動,讓非洲孤兒不再流浪,讓淚水不再奔流…. 結語 中國古代有個愚公移山的故事,世人皆笑他傻,然愚公移山的精神和毅力,卻是歷史中難得一見的情操,慧禮法師,一個現代的愚公,他的故事,感動了許多不再柔軟的現代心靈。 緣起 1992年4月,南非布朗賀斯特市議長漢尼博士帶著土地捐贈合約抵達台灣佛光山,將六畝土地贈與佛光山,請求佛光山派遣徒眾到非洲弘法,讓佛陀的智慧法水可以照耀非洲。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慈悲為懷,秉持著「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願力,接受漢尼博士的土地和請求。捐贈儀式過後,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集合全山大眾,問:「有誰願意到非洲去弘法?」 非洲,一個遙遠而陌生的國度,對於身處佛教蓬勃發展的台灣,宗教情操正在培養成長階段的僧眾,是一個想都沒有想過的地球遠方,更遑論發願前往。 現場一千多名弟子,一片靜默,幾分鐘之後,從大眾中一隻手舉起,用堅定厚實的聲音說:「我去!」 這一舉手,一句「我去」,震撼了當年的佛教界,讚嘆聲四起,報章雜誌隨著義無反顧的一聲「我去」的承諾,及後來「五世埋骨非洲」的願力,爭相報導,這位在僧團中長期沉默安靜付出的勞動出家僧眾,霎時成為家戶喻曉的人物。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因緣的轉換,十八年過去了,當初一個舉手承諾「我去」,是一時的勇敢,十八年後的今天,掌聲消失、鎂光燈退去,讚嘆聲換成了質疑,祝福變成了聲聲勸退的善意。但是,他依然堅持當初的承諾,踩著不被理解的腳步,在非洲的各個角落行腳,成為非洲百萬孤兒口中「佛祖派來的爸爸」。有人稱他是「非洲佛教之父」、「佛教史懷哲」,2004年周大觀文教基金會的熱愛生命獎章也頒給了他,但他說:「我是真正的黑奴,黑人的奴隸,一個國際乞丐。」 出家僧另一稱號叫做「乞士」,求乞食物以長養色身;求乞佛法以長養慧命,而他,奔走國際化緣,只為了非洲四處流浪的百萬愛滋遺孤,十八年前被受推崇的法師,十八年後,幾乎已經被遺忘、他叫:慧禮法師。 台灣佛教五十年來,從山林到社會,從遠離人群到人間,時代更迭變遷,出家人不再是苦行托缽,而是和社會時代連結的入世族群。蓬勃發展的佛教,不再是貧窮的出世的印象,而是許多現代人生活的一部分。 隨著社會經濟的富裕和信仰的多元,出家人的形象和社會功能也跟著改變。五十年來的台灣佛教,在隨國民黨軍隊來台的出家僧人領導下,將傳統嚴謹的寺院叢林戒律生活建立,並且積極投入僧伽教育工作,以「人間佛教」、「創立人間淨土」為精神宗旨,帶動台灣佛教一片欣榮,也造就了無數優秀的出家僧眾,慧禮法師也就在這一波「人間佛教」思想教育浪潮中成就的優秀僧眾。 然而佛教終究還是屬於較為傳統保守的修行途徑,即便五十年來的佛教已經過一番改革,走出山林,但一心向道、自了生死輪迴意願的出家僧眾仍舊屬於多數,相較於早年從西方國家遠道而來台灣生根的傳教士精神,仍舊少了些為法為道忘軀的宗教情操,所以當筆者問慧禮法師:「為什麼想到那麼遙遠而且陌生的非洲去?」時,他說: 「五、六○年代,台灣正是貧困的時候,已開發國家如歐美各國有約一千兩百多名神職人員,,如天主教神父、修女及基督教牧師來到台灣,終生奉獻在台灣,深入山林偏遠地區,創辦教堂、醫院、孤兒院、救濟院、安養院、學校、急難救助…..,協助農業社會時期窮困的台灣社會,四十年後的現在,台灣經濟富裕,社會安定,有很大一部份需要感謝這些西方來的神職人員,而此刻受惠於當年西方宗教的台灣人,已經有能力了,應該換我們回饋給苦難中的第三世界國家。」 這樣一個單純的回饋信念,讓這個出生在台灣屏東農村鄉下、與一般僧侶無異的出家人,遠離台灣,奔走國際間,從三十幾歲的烏絲到滿頭白髮,從一個念頭到一所一所孤兒院的建立,全身心投入非洲慈善和愛滋遺孤的教養,終其一生並發願五世埋骨非洲,誓願讓黑暗大陸成為人間淨土。(1446)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