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台灣都市縮影50+ : 關於台灣城市規劃的回顧與反思 /

  • 點閱:93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如果問你,哪些城鄉故事、事件或場景駐留於你的腦海記憶中,回憶的同時是否有些觸動心弦。如果你腦中的記憶是片斷的甚至模糊,不如一同再次踏進時光隧道,再探究竟。

  本書是從二戰後開始,對不同發展階段時間軸的述說,回顧不同時期的城市發展案例與故事。戰後的時代,城市發展慢慢萌芽,從戰後渾沌時期到追求城市美好,乃至再造城市永續發展,你能想像這些歷經嗎?

  孕育著台灣發展的環境,我們生長的城鄉空間,滿載著許多人的心血,促使現在的生活與環境更加美好。期待經由鑑往知來,讓讀者們能有不同角度觀社會、觀城市,並更加關心與重視我們城鄉發展大小事。

  都市規劃的範疇包羅萬象,涉及居住與生活空間品質、自然環境與生態資源的維護、工作與經濟產業發展的需求、文化的保存與活用、生活機能、基盤建設、公共空間的提供,以及都市面對災害防救、水資源分配、綠能產業、空氣汙染、交通壅塞等種種空間資源使用問題。其中還涉及「城市競爭力」營造、「土地正義」公平、面對氣候變遷「韌性城市」建構、「高齡友善」城市推動、邁向「永續發展」的實踐等多元價值的追求與挑戰。

  本書則是討論台灣城市發展代表性案例故事,羅列了許多台灣過去發展各類型重要經驗的案例項目。城市與市民息息相關,小至個人生活中食衣住行、求學、就業等生活所衍生的基本需求,進而擴及整體產業經濟系統、自然生態與環境的和諧共存,都對我們有著深刻且長遠的影響。故有關城市規劃的知識,除專業研究外,也應該用通俗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從現在回顧過去經驗,並藉由過去經驗展望未來。

  現代對於生活環境議題的關注已是主流價值,使得「民眾參與」機制,逐漸演變常態性事務或是國民責任、國民權益,相信日後更多人對城市規劃的認識與理解,應有助於降低民眾參與溝通成本,進而邁向共同設計的理想未來。

作者簡介

張學聖

  目前為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教授、成功大學國土研究中心主任。專長為都市及國土規劃、氣候變遷與韌性城市規劃、環境規劃、空間及資訊分析。

  張教授曾任成功大學規劃與設計學院副院長、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主任、內政部國土計畫審議會委員、內政部區域計畫委員會委員、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委員、經濟部產業園區閒置土地審查小組委員、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理監事、區域科學學會理事、地區發展學會理事、財團法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董事,以及基隆市、台中市、雲林縣、嘉義縣、嘉義市、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澎湖縣等縣市之國土計畫審議會、都市計畫委員會、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都市更新爭議處理審查委員會等委員。

  由於積極參與氣候變遷融入教育之推動,張教授榮獲教育部108年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及各級學校績優環境教育人員表揚計畫─卓越獎。並曾榮獲美國傅爾布萊特資深學者赴美獎助 (2019)、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計劃獎狀(學術類) (2012)、成功大學優良教師(2012)、科技部(原國科會)研究獎勵甲種獎(2000)等榮譽。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