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憂鬱症,就是這樣 : 一個憂鬱症者的自白 /

  • 點閱:177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若干年之後,我和朋友談起自殘的經過,已經不再口唇震動,心臟猛跳了,而且朋友聽來無不感到既驚險又生動,簡直就是一齣黑色喜劇。


  父母離異後,為了母親的再婚,李子玉被迫改口稱媽媽為阿姨,然後與哥哥一起住進了外婆家。那樣的年代,處於新舊時代觀念的矛盾,與外婆嚴厲的管教中,她的憂鬱種子自童年時起已悄悄埋下......等到第一次婚姻亮起紅燈,終於爆發了開來......


  「我的大半生牽涉到不少與我生活過的人,我怕影響到他們的名聲。隨著歲月的過去,人生閱歷增加了,心胸比前豁達多了,在開敞自我心懷的同時,朋友也被我的真誠感動了,也願意坦蕩心胸和我作心靈的溝通。」在自序中李子玉如是說。


  長期受憂鬱症所苦,但幸運的,她可以坦然面對自己的憂鬱。藉著一一檢視從小到大的經歷,發現憂鬱症病發時的情緒之低落,令人感到如身陷深谷,伸手不見五指,欲要找尋出口,是件不可能的事。但是又並非絕症,它是能被治癒的,只要小心做好預防的工作,就可以不再復發了。除了看醫師服藥之外,細心聆聽自己的身體語言,隨時反省自己的心思意念。若要解危解困,必需自我釋放──從執著的思維中掙脫出來。


  子玉這本書敘述她與歐梵兩夫妻合力抵抗病魔,兩人時而張皇失措,時而相擁對泣,這一節寫得最是感人。~白先勇


  閱讀、書寫,以及與朋友交談,都是一種溝通,更是一種自救和自助的方法。「說」不只是普通的言談,而是一種更深入的「表達」(articulation),這才是自省的工具。表達不出來而煩在心中,壓多了必然憂鬱成疾。所以,我覺得子玉的這本書,不只是「夫子自道」,也是自救救人,並且推己及人,應能助益相識和不相識的讀者。在這個世界上,人是不孤獨的,也不應該孤獨。~李歐梵




本書特色




  四次發病,四次自殺。


  缺乏親情又極度渴望擁有、個性壓抑又多愁善感、種種情緒無從發洩,讓她難以抵抗憂鬱症這惡魔的侵襲?


  當她終於走出憂鬱,重新面對自己,這人生,是怎樣的感悟與學習......


  

李子玉



  本名李玉瑩,生於廣州,長於香港,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一九八○年在美國南伊利諾州立大學取得社會學學位,八○年代末返港,曾任職於某加拿大保險公司。是李歐梵筆下的「真心女人」。 著有《細味人生:食物的往事追憶》。與李歐梵合著《一起看海的日子》、《過平常日子》。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