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翻轉與重建 : 心理治療與社會建構 /

  • 點閱:229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1)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翻轉既有的概念疆域
為心理治療理論和實踐展開新的視野

  本書收錄的 13 篇文章,作者雖然來自不同文化及國家,其書寫位置和案例討論各異,但席拉.邁可納米和肯尼斯.格根二位學養深厚的編輯者以「社會建構」取向作為各篇章共享的脈絡,使各篇章的反思實踐回應了實證取向心理治療危機,並作為解除標準化治療程序的策略,呈現了重視語言、經驗和社會脈絡的心理治療。

  「社會建構」的反思,使得心理治療既有的概念疆域得以不斷消解、重建。作者們挑戰傳統的知識框架,帶領我們看到關係裡的自身處境――看見一己寓居其中的語言體系如何引導和限制我們的現實,思索文化中的故事如何影響人們對日常生活的解釋。然而個案和治療師可以成為一起探索的合作夥伴,聯合致力於創造更令人滿意的新故事;我們不只是被鑲嵌在關係裡,更是我們自己的作者。讀者透過此書各篇章所提供的思考能量與行動資源,或許也能鬆動解消固化的疆域,繼而開顯自身的可能性,走上重塑自我多樣性的實踐之路。

  《翻轉與重建:心理治療與社會建構》出版之時,社會建構論在心理諮商領域才剛萌芽;然而本書中譯本的問世,仍能接引台灣當代臨床治療的人文渴望,促成異地轉化的在地實踐。

本書特色

  •許多讀者在這幾年已漸漸熟悉社會建構論,但很少人知道社會建構論和家族治療的淵源。本書還原當年社會建構思想萌芽之時、幾位最頂尖的家族治療助人者走向後現代反思理論與實務革新的分水嶺。極具啟發性。

  •當代台灣正面臨思想轉型的關口,本書試圖突破傳統思維框架的思索極能呼應我們現下本土的語境脈絡。

名人推薦

  丁興祥(輔仁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吳熙琄(茵特森創意對話中心創辦人)
  余安邦(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維倫(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教授)
  林耀盛(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彭仁郁(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彭榮邦(慈濟大學人類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鍾 年(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心理學系教授)

  專業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一部好的著作,需要好的譯文作為中介。本書中譯本的出現,可使讀者與原作者直交;社會建構的行動透過以文會友、彼此共創,進入一種關係的存有,或可帶來在地改變的社會建構。」——丁興祥

  「本書中文版的出版,仍是介入當代心理治療所面臨難題,可予以積極回應、激發思考的重要讀本。」——林耀盛

編者簡介

席拉.邁可納米(Sheila McNamee)

  席拉.邁可納米博士是新罕布夏大學(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傳播學教授、荷蘭蒂爾堡大學(Tilburg University)人文學院教授。她在 2001 年獲頒新罕布夏大學 1944 年畢業校友贊助的優秀教師獎(Class of 1944 Professorship),並獲該校 2007/2008 年度林德伯格優秀學者獎(Lindberg Award)。她也是陶斯研究院(The Taos Institute)的創始者之一,目前任職董事會副主席。

  她的工作聚焦於各種社會與體制環境如心理治療、組織、教育、醫療衛生、社群等的對話轉化(dialogic transformation)。邁可納米的作品包括與肯尼斯.格根合著的《關係的責任》(Relational responsibility, 1999);其他合著的作品有《治療的哲學》(Philosophy in Therapy, 2000)、《組織的社會建構》(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Organization, 2006)等等;他也著有許多社會建構理論與實踐相關的文章。

  邁可納米頻繁在世界各地講課,曾擔任許多大學的客座教授,如香港城市大學、義大利帕瑪大學、荷蘭蒂爾堡大學等,並定期參與組織及社群的協商工作,為企業、組織與社群提供顧問服務。她積極從事各種情境下的建構論實踐,促進參與者與社群之間,能在截然對立的觀點下,共同創造出合宜的未來。是一位理論與實務兼具,不可多得的優秀學者。近年來常與賀琳.安德森(Harlene Anderson)博士共同主持後現代對話的工作坊,深受安德森博士的賞識。

肯尼斯.格根(Kenneth J. Gergen)

  國際知名的美國心理學家、後現代社會建構論的主要奠基者與倡導者,在西方心理學界影響深遠;從上個世紀八〇年代開始,他的後現代社會建構論就是心理學界最重要的探討議題。他和其他響應「社會建構主義」的學者們合作,編撰許多不同主題的著作,被視為社會建構運動的領軍人物。其主要研究領域為:自我敘事、社會建構過程、關係理論、文化批判等。目前擔任斯沃斯摩爾學院(Swarthmore College)教授,並受邀至世界各地的幾所主要大學擔任客座教授。他也是國際社會建構思潮重鎮陶斯研究院的創始者之一及董事會主席。

  格根主張解構心理學中的「經驗實證論」或「邏輯實證論」,提議以不同源流的學術路線,來共同搭建美國學術所需的「新科學」。他的著作集詮釋學、辯證法、批判論述、後現代主義與關係論之大成,為美國心理學界引進一個更寬廣的視域及對話可能。格根教授更將其社會建構理論實際應用於社會變革的實踐,他積極參與當代文化生活的各個面向,包括自我、技術、公民社會、組織變革與發展、心理治療、教育實踐、老年化問題和政治衝突。

  格根的著作豐富,作品在全世界獲獎無數,並在期刊和雜誌發表了超過三百篇文章。其重要著作還有《飽和的自我》(The saturated self, Dilemmas of identity in contemporary life, 1991)、《關係的責任》(Relational responsibility, 1999)、《語境中的社會建構》(Social Construction in Context, 2001)、《醞釀中的變革:社會建構的邀請與實踐》(An Invitation to Social Construction, 2009,繁體中文版由心靈工坊出版)、《關係的存有:超越自我.超越社群》(Relational Being: Beyond Self and Community, 2011,心靈工坊出版)等。

譯註者簡介

宋文里

  美國伊利諾大學(Urbana-Champaign 校區)諮商心理學博士,國立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天主教輔仁大學兼任教授。專長領域為文化心理學、藝術心理學、文化的精神分析、宗教研究、批判教育學等。

  1986 年起在清華大學社人所、社會所先後開設論述心理學、文化心理學、文化的精神分析,乃至其他跨學科專題,經常使用格根的著作(包括他所編的各種專輯)為教本,後來也延續到輔仁大學的心理學研究所至今。

  譯有《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Carl Rogers),《人類本性原論》(E. O. Wilson),《教育的文化:文化心理學觀點》(Jerome Bruner)、《宗教的動力心理學》(Paul Pruyser)、《正常人被鎮壓的瘋狂:精神分析,四十四年的探索》(Marion Milner)與《關係的存有:超越自我.超越社群》(Kenneth Gergen,心靈工坊出版)等書,另有專文著作及文化藝術評論多篇,他也喜歡畫畫,寫感應詩,以及寫寓言、童話。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