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亞洲當代脈絡下的集合住宅 : 東京與台北 = Housing in modern Asian contexts : Tokyo & Taipei /

  • 點閱:372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 本書特色  東亞諸城市都正在面臨,被稱之為「壓縮的現代性」課題;它們被迫在與西歐不同的時間軸上面臨強烈的現代化需求。本書談論到共享、永續性、生活用度......等各種當前住宅所面臨之主題,與國際工作營的學生所共同面對的異文化挑戰與應被解決的課題之間,似乎有某種相似之處。  於此過程中我們所討論的當前住宅議題,希望能藉由此工作營往外擴散,讓社會各界共同思考。相信這對面臨著共通課題而在此社會中生存的我們來說,是有意義的一件事。■ 內容簡介  收錄自2008年淡江大學與日本女子大學住宅工作營相關論文及議題討論和工作營設計成果。 關於主題的對話關於住宅工作營的主題劉綺文:  所有工作營操作過的主題可分成四個類別:第一是大環境和永續議題,第二是都市紋理和社區凝聚,第三是社經身分轉變與非典型家戶,最後是都市複雜性。  你們認為這中間有何進展,我們從何出發以及關注主題有什麼轉變?畢光建:  過去這幾年有關住宅議題,我們從明顯而一般性主題開始,接著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時機藉由住宅檢視我們生活方式。特別是2000年後台灣社會急遽快速的變遷。很多議題浮上檯面,像是2009年台灣有很多人站上街頭去抗議都市房價過高和要求居住權,因此當年住宅工作營我們專注於首次購屋族為對象的主題設計。該主題不僅只考量住宅硬體設備設計,有些組別還規劃了租屋與經營的財務計畫;所以這是硬體和軟體兼顧的方式去解決年輕族群在都會中的居住問題。  接著我們嘗試探索社會變遷議題。我相信在2015年我們觀察社會變化來自於工作、學校以及家庭的層面。這之中有很多的原因導致人們工作和生活方式改變,以致每個住屋都只是一個暫時的居所。典型兩房、三房的住宅設計已經不足以回應當下住宅使用者生活變化的樣態。我們在十天工作營內探討可能因應的住宅原型,透過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城市和生活經驗的學生共同構思概念和解決方案。過程之中有很多好的想法和提案,但是很可惜沒有更進一步發展為更具體可行的後續方案。這不是單一的工作營的個案,實際上在多次工作營中有許多很好但未成熟的想法隨著工作營結束而停止。這也是我特別感謝張老師將工作營的題目與議題帶回自己的學校發展為一學期的設計操作。篠原聡子:  過去十年間的住宅工作營主題從環境議題轉移到社會文化、生活方式等議題。實質環境和社會議題都很重要,這個工作營讓我重新關注永續環境議題。然而非常少數老師能夠兼顧實質環境永續議題與設計發展,像加藤義夫老師就是少數能兼顧並教導綠建築設計的人。另一件事是這十年的工作營從只聚焦於超大城市環境延伸至地方城市與鄉鎮,像台灣雲林和日本千葉縣東金市。最近我們也思考有關居住在小型地方城市而非超大都會的可能性。人們可以居住在這些地方小城市與鄉村,我想我們可以關注這類的議題。宮原美真子:  2013年我第一次參與住宅工作營的時候主題是農村,同年也是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提及有關農村環境設計議題。隔年2014我們有兩個基地,一個位於都會區另一則在農村;去年2015年在台北的基地也是包含都會區與郊區。今年的基地在戶山過地,是一個在城市中心的農村地區,所以我們都能夠討論有關農村環境與都市議題,不僅只討論單一面向。操作上我們當然會討論城市但是總會在反向去思考有關農村面向。這是最近的建築脈絡同時也是住宅環境的主題。篠原聡子:  很多人們居在這兩種環境中。宮原美真子:  對,這是一種生活型態的改變劉綺文:  另一個我看到的轉變是有關設計題目尺度,起初工作營內容有如設計整個新市鎮,雖不全然如此但也不遠。從基地現場無法直接看到遙遠的基地邊界,是個非常大的基地尺度。這當中牽扯很多都市規劃與議題,但我個人認為這樣的基地尺度對建築系學生操作是困難的。此外,我們的專長為建築設計而非都市規劃,面對都市尺度及規劃議題的專業能力相對非常有限。  隨著時間演進,我認為題目內容越貼近直接可及的環境,而非巨觀疏離的角度。以東京雜司谷那次的設計來說,我喜歡那次的題目和基地是因為回應了發生不久的日本311地震。同時我也認為這個基地反映了日本和東京的居住環境議題。在東京雜司谷有大量的小住宅仍未達防火和防震標準。  那次工作營題目聚焦於社區如何防範天然災害。這樣有深度的設計題目讓我思考超出例如社會互動與鄰里隱私問題等的人類行為議題,而必須擴及有關社區鄰里環境災變因應的設計問題。設計層次上仍維持直接可及的尺度,學生可以清楚的理解居民和使用者,而非只是一種通範性的族群。我個人認為這是工作營演化中很好的進展。張昕楠:  或許這些工作營主題最關鍵的不是尺度而是有關想法、概念尤其是建築計畫。在過去四年間不論基地樣態如何,我們可以清楚看見學生非常努力地將更好的建築計畫置入。因此我認為這都是很好的題目給學生從現實中帶來很多啟發。劉綺文:  每一年設計題目說明中都拋出一些話題,我們經常要求學生能想出「不因循守舊」、「新的解決方案」、「獨樹一格的想法」來回應題目。然而,我們似乎沒看到這種野心的實現,關於這點你們有什麼樣看法?我們的企圖達到了嗎,還是我們還仍須努力?篠原聡子:  在基地考察後,如何將基地調查結果與設計連貫是不容易的。在短短的十天工作營中要從調查、分析或是現況中發展嶄新的想法是格外困難。但若聚焦於工作營成果而言,我個人有個策略像是讓同樣的主題持續的操作兩年、三年、甚至四年,例如共宅、生活方式轉變、環境永續。讓單一主題持續操作兩到四個工作營,然後在最後一次我們可以舉辦一個小型論壇將所有工作成果做些研討及回顧。如果我們想達成更具體工作營的成果,我們需要更多時間。柯純融:  我非常同意篠原老師的建議,但舉例來說,今年工作營主題不僅只關注在單一的議題。基地既有的問題已經是很複雜,空屋問題、亞洲人口老化問題、與收入問題。接著我們還希望學生提出新型態的社會住宅。但是我認為從原創的角度來看,新的原型往往來自經驗或學習,當然也可以藉由科技和已知知識,而終究提出明確的問題解決方式。從北山先生演講中,我看到我過去從未想過可以過透過「代理人模型」模擬出空屋位置與火災延燒的關係,並發展控制火災延燒的住宅群設計。這是一個利用電腦模擬解決實質環境災害問題的最佳案例。我認為在工作過程中總是會發現一個議題,會牽連出另一個議題。所以是否可能,舉例來說,我們可以嘗試每一組與老師以不同觀點來面對相同的基地與設計。也許今年我用A方法有衍生這樣的想法,然後明年可能用不同的方法產生不同的議題,並藉由大家的對談我們可以更深入挖掘基地議題。篠原聡子:  我還想再多說一點;如果我們希望聚焦在更多工作營成果上,我們應該將工作營成果發表在更多地方,或許我們需要對外公開我們的工作成果,像是在學術研討會或雜誌。我覺得我們應該積極推進發表及公開

◎ 劉綺文 Chi-Wen Liu  美國威司康辛大學密爾瓦基分校建築博士。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專長領域為環境行為研究及文化與環境。◎ 柯純融 Chun-Jung Ko  東京大學建築學專攻博士。淡江大學助理教授。專長領域為設計方法論,都市規劃和建築設計相關之開放系統及多元代理人系統。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