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西出陽關 : 無故人的失智歲月 /

  • 點閱:313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失智歲月》 這些顛覆傳統的觀念: 享清福,可能很快就失智 「讓老人家多動腦去做些事情」這種講法,顛覆傳統的照顧老人家模式,傳統就是人老了,就是要被家人保護照顧、好好的侍奉。 可是照這個講法:「老人家還是要讓他適度的,去靠他自己的能力處理一些事情。」是很不一樣的,這無關孝順與否,而是在幫忙他不要退化的太快。以現在的生活形態來說,所謂的「老來要享清福」,不見得就是享清福,因為太享清福,什麼都人家代勞,自己都不用腦動作,可能很快就失智了。 失智跟老化,真的有很大差別 失智病人當他一開始自覺到有些不對勁了,會推託一個原因掩飾:「這個我不做了。」或是「這個我不想要了。」失智的病人很特別,他不想去做的事,他都會搜尋一個記憶中合情合理的理由給你,讓人信以為真。 預防失智,從心血管健康著手 一提起心血管疾病,大家會想到中風。 可是即便沒有中風,若一個人整體的血液循環不良,造成慢性的腦部的缺氧,就算沒有發生過中風,血管也沒有阻塞,可是在做電腦斷層、或是核磁共振後看起來,腦子整個就是缺氧的狀況。 開這些藥,是為了讓家屬好照顧 失智症的病人在吃些什麼藥?把它攤開來看,很多失智症病人,是那些治療失智症藥沒有吃,可是精神症狀的藥吃了一堆、心血管疾病的藥吃了一堆、促進腦循環的藥吃了一堆……這些藥有沒有明確的療效? 很多醫師開這些藥,是為了讓家屬好照顧,並不是病人因此而變好;如果照顧的家屬對於失智過程是清楚的,其實病人不見得需要用藥物來處理。非常多的研究指證:失智症的病人,如果長期在吃這些精神藥物,他的死亡率會變高! 本書特色 沒有一個疾病像失智症,折磨家屬的痛苦遠比病人多! 從生命歷程來講,失智症的發生,65歲以上機率大概是5%- 10%左右,到了80- 90歲,則高到20%- 30%。如果,能對失智症多些了解,是指,真能幫得上忙的了解,會是越來越「高齡化社會」下,無數家庭的渴求吧! 失智病人在警覺到不對勁的時候,會用已認知、甚至非常合理化的理由,來掩飾自己的恐慌無措;以至於家屬不疑有他,等病持續惡化,不但讓家屬錯愕,病人也錯失了早發現早治療。病人許多言行表現,親如家屬都會誤認為病人是存心在找麻煩、惡搞,把家的氣氛緊繃到有如戰場。 失智病人經常還伴隨著各種慢性疾病,照顧上有多重的技巧,日本政府把失智症當高齡化社會的「難以負荷的沉重」看待,台灣的輕忽,病人及其家屬,唯有靠自立自強、自求多福面對,門診所見,多是苦不堪言。 失智症不僅國家要付出極高的醫療成本,家庭經濟與人力的拖累更是驚人,當2016年,台灣65歲以上人口與15歲以下人口等比時,失智症遠比癌症,更值得大家關注。本書以人文醫學角度談失智,藉由臨床醫案,沒有硬梆梆的專有難懂教條理論,書中對如何看待失智症,從預防、發病、照顧,到家屬因應,皆提出可行易行的幫助方法。 本書封面及內文插畫,由國內名水墨畫家鄧雪峰教授夫人提供。鄧教授失智後作品,被收藏界譽為可遇不可求的「窯變」之作,宛如畢卡索的「星光」,一畫難求。也是國內唯一記錄失智過程的研究畫作。

作者介紹 陳亮恭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 / 主任 劉建良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 / 高齡醫學科主治醫師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