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假如我得了失智症 : 從預防、理解到遠離,失智症權威醫師教你從此不再害怕它! /

  • 點閱:220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假如我得了失智症:從預防、理解到遠離,失智症權威醫師教你從此不再害怕它!》 面對失智症患者,記得輕聲說一句: 「不用急,我們會等你。」 退化性失智是不可逆的過程,發病這一刻可能就是最好的狀態。 退化失智不可癒,40歲就該開始預防! 十大失智警訊.八大預防因子.六大增智訣竅.五大照顧建議 國內失智症兩大權威名醫聯手出擊,打破錯誤迷思! 假如我得了失智症,從輕度、中度到重度,我將漸漸地忘記自己,忘了這世界,那些迷了路的記憶,就請你為我好好收藏。 我可能忘了怎麼吃飯,耍賴地拒絕張口,請你耐心哄著我、逗逗我,就像小時候我費盡心思餵你吃飯,希望你健康長大一樣。 也許我變得容易焦躁,常常一點小事就大哭大鬧或疑神疑鬼,請你靜靜地陪伴我,給我一個愛的抱抱,就像我曾經這樣守護著你。 總會有那麼一天,你明明在我面前,我卻再也認不得你,畢竟我連自己都記不住了。然而或許,這是老天送的一份大禮,給我、也給你,一個從頭來過的機會... 失智症不是突然發生的,以阿茲海默症為例,早在出現明顯症狀之前,大腦裡的病變已經過十多年的累積,直到不堪負荷,而發病的此刻,就是「最好」的狀態。這種病,不是老年癡呆,也不是老番癲,有家族性基因突變的病患,大腦的病變可能在二十幾歲時就開始,由於至今仍無法根治,對現代人來說,比憂鬱症和心臟病更令人害怕。 然而,失智症不但可以藉由十大警訊而提早發現,漸緩病情惡化,更可以經由日常生活型態的改變來預防或延緩失智的發生。在本書中,兩大權威名醫分享多年實證心得,帶領讀者全面性地理解失智症,以同理心陪伴患者,更關懷主要照顧者。失智症,不再是不能說的祕密。 補充資料: ◎關於失智症,我們最常見的疑問! ●失智症就是阿茲海默症嗎? ●阿茲海默症和帕金森氏症有什麼不同? ●記憶力不好是失智症的前兆嗎? ●年紀大了就一定會得到失智症嗎? ●失智症等老了再來預防就可以? ●我會得到媽媽的阿茲海默症嗎? →更多關於失智症的疑問和解答,請詳見本書! ◎八大預防因子 1.受教育 2.多動腦 3.多運動 4.多走路 5.多吃蔬果 6.預防中風 7.想法樂觀、積極和正面 8.維持良好的人際網絡 ◎六大增智訣竅 1.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用腦如磨刀,越用越靈光。 2.閱讀或學習新事物時,要反覆複習,以加深印象。 3.專心,一次只做一件事情。 4.善用備忘錄規畫行程和記錄生活瑣事。 5.保持愉快的心情和維持身體的最佳狀況。 6.養成良好的運動和飲食習慣。 ◎五大照顧建議 1.不要一個人把所有的工作都扛下來:應該請家庭成員共同分擔,否則當主要照顧者累倒時,大家會亂成一團。像前文提到的,做子女的再忙也要抽出時間來分攤照顧工作,讓母親偶爾有喘息的機會。 2.要先把自己照顧好,才能照顧好失智症患者:例如要出去走走,與親友同遊散心,並保有原來的嗜好,如看書、聽音樂等。 3.加入失智症的支持團體:尋求各種資源管道,以減輕壓力。    4.要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及早把失智症患者的財務規劃好,減少後顧之憂。 5.了解阿茲海默症目前無法根治:接受少輸為贏的治療觀念,才不會勉強病人,或抱太高期望,而備感挫折。 本書特色 ★劉秀枝教授〈假如我得了阿茲海默症〉一文,引起網友熱烈共鳴,瘋狂轉貼! ★退化性失智是不可逆的過程,發病這一刻可能就是最好的狀態。退化失智不可癒,40歲就該開始預防! ★十大失智警訊.八大預防因子.六大增智訣竅.五大照顧建議。國內失智症兩大權威名醫聯手出擊,打破錯誤迷思! ★面對失智症患者,記得輕聲說一句:「不用急,我們會等你。」 ★一本兼顧專業又易懂的失智症實用小百科! 失智症的十大警訊: 1.影響日常生活的記憶力改變:人都有忘性,但失智症患者「忘」的頻率較高且較嚴重,會不自覺地重複問同樣的事。 2.計畫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常為此感到焦躁,甚至惱羞成怒。 3.完成熟悉的工作有困難:原本駕輕就熟的事卻變得不會做了。 4.對時間或地點感到困惑:搞不清現在是幾年幾月、白天晚上?有時在自己家附近也會迷路。 5.對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關係有困難:例如照鏡子時,似乎無法了解自己就是鏡子裡的那個人,還以為屋裡有另一個人。 6.說話或寫作的用字上出現新的困難:無法了解複雜的字句,或是話說到一半時,突然不知道該怎麼接下去。 7.物件放錯地方,且失去回頭尋找和重做的能力:明明是自己收起來的卻忘了,而懷疑是別人偷走的,因為怕被偷就刻意藏起來,最後反而更找不到了。 8.判斷力變差或減弱:例如可能失去對金錢價值的判斷力,而付大筆錢給推銷員,甚至大方借錢給陌生人。 9.退出工作與社交活動:變得不愛出門,不想與人交談,連原本每週固定參加的活動也變得興趣缺缺。 10.情緒和個性的改變:失智患者的情緒轉變較快,暴躁易怒,一點小事也可能引發極大的情緒反應。 ●資料來源:台灣失智症協會

作者介紹 王培寧 【台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國立陽明醫學院醫學士,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記憶及老化研究中心進修。 現任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一般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教授,及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 專長為失智症、神經退化性疾病、老化研究。與劉秀枝醫師共著有《別等失智上身》一書。 劉秀枝 【國內失智症權威醫師】 前台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國立陽明大學神經學科教授,是國內失智症領域的權威。 自榮總退休後,繼續致力於推廣民眾了解失智症,正視失智症對於患者、照顧者乃至於社會所帶來的影響,於《聯合報》「元氣周報」專欄、《康健》雜誌專欄撰文,均獲得熱烈迴響。目前為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兼任教授、台北榮總特約醫師。著有《聰明活到一百歲》、《多動腦,不會老》、《當父母變老──關心失智症、中風及其他神經疾病》等書。 ●劉秀枝教授部落格【JOY筆記】: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