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以脈為師 : 科學解讀脈波曲線,以脈診分析治未病 /

  • 點閱:182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以脈為師:科學解讀脈波曲線,以脈診分析治未病》 了解致病之因,才能有效治未病! 以脈為師,以脈波為鑰,重啟傳統醫學中被遺忘的珍藏。 《內經》中很多見解為中醫之基礎,且經過兩千年至今仍屹立不搖,以科學著作而言可說絕無僅有。但是從《傷寒論》以降,中醫之發展始終沒有與時俱進,未能建立客觀的指標與精確的定位,而難以與西方醫學相較。 本書追逐著脈象的變化為綱,圍繞著《傷寒論》為本;以脈為師,將脈診導航三十年的經驗與讀者分享,包括對中醫理論的新詮釋、中藥方的療效分析、如何建立中醫的定位系統等,逐步建構出中醫學現代化的框架。 透過本書,可從傳統中醫藥學中發現新的病因與診斷觀點,例如: ■ 身上有些部位是酸水聚集處,致病的細菌平時就躲藏在裡面,一旦免疫力下降,細菌就會傾巢而出,造成各種疾病。 ■ 濕在身體的聚積過程,就是不正常老化的過程,寒、暑、火是老化的推手,燥是老化的現象。 ■ 姿勢不正,循環不好,絕對不是小問題,有可能是慢性病之因。 ■ 兒時所受外傷早已遺忘,透過脈診,才發現竟然是不舒服的關鍵。 以脈為師,定位不健康的狀態,再利用各種中西醫的手段,將之導航回正確位置。作者藉由書中諸多實例,讓讀者理解脈診的功能,希望能以脈診儀的研究成果,為全民提供更多實用又不昂貴的保健方式,打造一個健康幸福的社會。 以內經、傷寒論為指導,以科學做驗證, 公開三十年脈診研究心得, 透過脈診精準定位,找出通往健康與逆齡不老的康莊大道! ● 從脈診中,發現新病種 身體不舒服卻查不出病因,醫生說:「你的體質不好。」但從脈診中可發現慢性傷寒與外傷雜病,解開體質不好的困惑。 ● 從脈診中,驗證十二經絡是人體定位系統 脈診可透過十二經絡為座標的全身定位系統,精確找到不正常發展的器官與組織,並且看出未來的趨勢。 ● 從脈診中,詮釋傷寒論的理論與實務 分析天下第一湯:桂枝湯,以脈診結果詮釋桂枝湯中藥方之君臣互動與效果,深入認識這本實用方書的內涵。 ● 從脈診中,窺見人類老化的過程 歸納出身體在老化過程中的規則,並由脈診透過十二經絡定位,察覺脖子是老化的門戶。 ● 從脈診中,找尋致中和、治未病的有效方法 脈診可精確定位,找出致中和的客觀指標,建立便宜、不痛苦又高效率的第一線健康防衛體系,減少慢性病與癌症的發生。

作者介紹 王唯工 教授 台灣大學物理系學士、清華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1969年因為對中醫感到興趣,放棄了史丹福及耶魯而選擇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的生物物理系,主攻神經科學。1973年獲博士學位。曾任中山大學物理系創系主任、陽明大學醫工所所長,並於台大電機系醫工組任職,在中國醫藥學院中醫所授課五年。1988年首次製成脈診儀,在台大醫院、榮總、中國醫藥學院等多處與西醫會診,並與中醫黃維三、林昭庚、張步桃、張家訓、潘念宗、胡秀卿;西醫鐘傑、崔玖等先進合作研究。 在醫學工程領域多次獲國科會傑出獎,且因脈診之相關發明獲經濟部發明獎。其發明上的貢獻連續收錄於Marquis世界名人錄。現從事漢唐醫學之研究,以及各種非侵入性醫療器材之開發。 作者相關著作:《河圖洛書新解:以科學框架取代陰陽五行,找回中國人的創新智慧》、《氣的大合唱:人體、科學、古今中醫藥,齊唱未病先治之歌》、《氣血的旋律:血液為生命之泉源,心臟為血液之幫浦 揭開氣血共振的奧祕》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