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氣的大合唱 /

  • 點閱:207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二十六年前,王唯工教授開啟一連串的科學實驗,陸續發現五臟六腑的共振頻,奠定以「共振」做為中醫科學基礎的方向,相關研究結果在1987年的國際研討會上發表,《民生報》更以頭版頭條的規格大篇幅報導。   中醫認為無病之人追求的是「致中和」,亦即各諧波的氣血都在正常範圍內。西醫對健康的定義則倚重解剖學,骨頭、肌肉、血液成分等都有適當的規格,這樣的優點是標準化、精確且客觀,但標準越來越多、檢查越趨複雜之後,不見得能找到生病的主因。相比之下,中醫對健康的定義較為簡單,但操作卻有困難。從《氣的樂章》、《水的漫舞》到《氣血的旋律》,作者所提出之「共振理論」已越趨完整,不僅對病毒感染、高血壓、心血管堵塞等疾病提出嶄新的見解,更以血循環與能量醫學的觀點,告訴讀者如何透過正確的飲食和運動,達到保健的目的。   作者在本書中,再以「氣」為出發點,深度探討中醫的診斷、辨證、論治和方劑,認為性味與歸經是中藥藥理的特色,而歸經的根本就在氣與經絡,由此,便能從共振的角度對中藥進行理論的詮釋。本書的出版,讓「共振理論」的完整性和中醫藥的科學基礎都往前又邁出了一大步。 本書特色 繼《氣的樂章》、《水的漫舞》、《氣血的旋律》,又一「氣」的巨著 破解中藥的奧祕   自王唯工教授於《氣的樂章》一書中提出以「共振」來解釋血液循環的新理論後,陸續以《水的漫舞》解釋所謂「酸」和「毒」正是人體沒有排出的二氧化碳所造成的,又以《氣血的旋律》發表關於病毒感染、高血壓和心血管堵塞的全新發現及成因。他以自成一家的理論為中醫開始奠定科學的基礎。   本書作者主導的研究結果顯示五臟六腑各有不同的共振頻和諧波,研究結果更登上了當時重要媒體的頭版頭條。他在本書中指出,中醫的治療在生病的初期二個階段最為有效,到了第三個階段以後,已發生明顯的器官或組織病變,此時西醫便能精確掌握。作者主張「西醫是治你不死的學問,中醫是讓人活得快樂的學問」,原因即在此。   王唯工教授認為,中醫的特色在氣與經絡,中藥的特色則在性味與歸經,而其共通的元素便是氣,也就是共振,他以此為基礎,深入剖析中醫的診斷、辨證、論治和方劑,並與中醫藥的經典古籍不斷交互對照驗證。氣、中醫藥與科學方法,在本書中一同合唱出動人的樂章,為王唯工教授又一「氣」的巨著。

王唯工

  台灣大學物理系學士、清華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1969年因為對中醫感到興趣,放棄了史丹福及耶魯而選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生物物理系,主攻神經科學。1973年獲博士學位。曾任中山大學物理系創系主任、陽明大學醫工所所長,並於台大電機系醫工組任職,在中國醫藥學院中醫所授課五年。1988年首次製成脈診儀,在台大醫院、榮總、中國醫藥學院等多處與西醫會診,並與中醫黃維三、林昭庚、張步桃、張家訓、潘念宗、胡秀卿;西醫鐘傑、崔玖等先進合作研究。在醫學工程領域多次獲國科會傑出獎,且因脈診之相關發明獲經濟部發明獎。其發明上的貢獻連續收錄於Marquis世界名人錄。現從事漢唐醫學之研究,以及各種非侵入性醫療器材之開發。著有《氣的樂章》、《水的漫舞》與《氣血的旋律》(以上皆由大塊文化出版)。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