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年代開始,青少年精神/心理健康急遽惡化,憂鬱症、焦慮症、自我傷害和自殺的比例急遽上升,成為全球化現象。
在《失控的焦慮世代》書中,社會心理學家海德特(Haidt)探討以玩耍為主的童年逐漸沒落、以手機為主的童年抬頭的趨勢,並歸納出為什麼智慧型手機、社群媒體和大型科技,成為全世界青少年心理健康崩潰的主因。
強納森‧海德特 Jonathan Haidt
美國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Stern School of Business)湯瑪斯・庫利(Thomas Cooley)倫理領導學教授,一九九二年取得賓州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學位,曾在美國維吉尼亞大學任教十六年。道德與政治心理學是他的研究重點,詳見暢銷書《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他的最新著作《失控的焦慮世代》延續了《為什麼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與葛瑞格.路加諾夫(Greg Lukianoff)合著)所探討的主題。他也在Substack平台建立部落格「巴別塔之後」(After Babel),發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