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母親的歷史 /

  • 點閱:269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為人母」這般生命大事在歷史中是否留下了什麼印痕?若有,它的軌跡該是什麼樣子?├ ★英國牛津大學博士、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歷史學者揉合自傳式書寫與歷史知識耙梳之作★《浮華一世情》作者艾曼達‧佛曼(Amanda Foreman)盛讚:「成書正是時候;一部迷人之作。」 為人母孕育、生養人類下一代這件事,自有人類以來就時刻參與著我們的歷史。然而隨一代又一代的文化與社會變遷,這至為重要且基本的體驗又歷經怎樣的發展?母性的歷史為何?懷胎、分娩,以及母親與嬰孩相處的歷史又為何?我們能追蹤母親這個角色於歷史進程中留下的痕跡嗎?若能,又該從何溯源、追蹤起? 歷史學家莎拉.諾特在本書中創造了專屬於她的一種歷史寫作文類,以此打造諾特個人新的歷史詮釋方式。她將回憶錄和歷史融為一體,並從軼事中汲取靈感。這本書把過去和現在的光景活靈活現地展現於文字中──既有親密感,論述面向又不失廣度;既有個人書寫的抒情,也不失學者述作的精準。 以歷史作品的角度來說,本書借鑒了十七至二十世紀末英國和北美的情形。作者針對過去社會中一連串的素材進行研究:從美洲原住民克里族和奧吉布韋族婦女,到阿帕拉契山麓區的佃農;從南卡羅來納州稻米種植園上的奴隸,到紐約和倫敦東區的廉價公寓居民──上述種種皆是她的研究對象。調查物件包括日記、信件、法庭記錄、醫療手冊、衣物。當然,同步並行的是,她也探索、記錄了自己產下孩子之後身為一位母親的經歷。 在書中,作者細看「為人母」過程中的各種階段與親職面向── ˙古時節育觀念為何?養子、育兒,多少才算適當?生幾個小孩由什麼因素決定?˙現代醫學尚未介入的時代,怎麼知道自己懷胎?甚至,要怎麼計算妊娠週數?˙女子分娩大事,在過去主要由「產婆」經手的時代是什麼樣的情形?古、今產子過程有哪些危險或哪些程序是相同、或相異的?˙夜半哺乳、看顧小孩、安撫襁褓嬰兒啼哭……這些為人母的辛苦只有深沉的夜幕知道--古往今來,夜中哺育、照料孩子的母親們在方法與的心態上都一模一樣嗎?˙「親餵」與「聘請乳母」,孰優孰劣?當代大為推崇的親餵母乳,在過去被賦予怎麼樣的價值判斷?以親身養育後代這件事,在歷史上有那些演變進程? 若以回憶錄來看,讀者亦可視本書為一種提出新問題、探究人類喪失了哪些歷史的手段。這麼做是要將最小甚至最平凡的人類經歷,網羅進歷史殿堂中,賦予其「歷史」地位。是否有「受孩子打斷」、「嬰兒哭聲」和「無法入眠」的歷史?又,這些可以是歷史嗎?作者不以宏大的敘事求得解答;反之,她極其仔細地堆疊一套軼事奇聞的框架,試圖從中尋找答案。閱讀過程中,彷彿也能共感作者身後所背負著孩子的重量。

莎拉.諾特Sarah Knott 在英格蘭長大。她於牛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現為印第安納大學(Indiana University)歷史學系教授及金賽研究所(Kinsey Institute)學者。著有專書《感性與美國獨立革命》(Sensibility and the American Revolution)以及多篇婦女史、性別史及情感史相關文章。諾特曾擔任美國歷史學會(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旗艦級期刊《美國史學評論》(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編輯,現為英國的歷史學期刊《過去與現在》(Past and Present)編輯委員。曾獲安德魯?美隆基金會(Andrew Mellon foundation)、牛津大學羅瑟米爾美國研究院(Rothermere American Institute)及牛津生命書寫中心(Oxford Centre for Life Writing)等多個機構頒授研究獎助。 王翎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所畢業,現專事筆譯,在翻譯旅途中,穿梭平行時空,開展多重視界,探索文本中的層層意義。譯作有《塵之書》、《好故事能對抗世界嗎?》、《惡作劇女孩》、《雪山男孩與幻影巨怪》、《聽不見的聲音》、《暗黑孤兒院》等。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 

借這本書的人也借過下面這些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