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走出閨房上學校 : 日治時期臺灣雲嘉地區女子教育與社會事業圖像 /

  • 點閱:224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你我生長的土地,臺灣阿嬤的回憶,一段段被大歷史淹沒的小人物故事。 「再不寫,就來不及了!」 1930至1940年代,臺灣在日本有計劃的殖民建設下,樹立現代化基礎,造就二十世紀臺灣黃金時代。 那個年代的活力與富足,奠基並延續了臺灣現代的進步繁華。 然而,我們對那段時期的「她」卻是如此陌生……  作者懷抱著地方子弟對臺灣歷史記憶的熱情與堅持,融合自身歷史學專業,投注多年心力於雲嘉地區的教育史研究。除了經營臉書粉絲團「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小辭書」,不定期分享歷史文物小常識,更藉由耆老口述訪談,帶出一個個阿公阿嬤的舊時代點滴。  日治時期以男性為主力的社會結構中,因為女子教育的開展與發達,培訓了一批新興的社會主力──接受近代化教育的女性。她們為社會注入一股柔性的力量,以女性特有的溫和堅毅,型塑出嶄新的社會風氣。本書不僅從史料中分析日治時期女子教育概況,詳細介紹日治時期雲嘉地區臺灣女子公學校、實業補習學校的設立與意涵,更搭配作者多年從各地蒐集到的老照片、舊文書,一片片拼湊起臺灣教育史研究的空缺。  另一方面,教育與社會事業的連結,其實與《公學校修身》的教科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早期的修身課程,鼓勵囝仔們個人應該內化「慈善」或「慈善家」的概念,隨著日本社會事業振興政策後,帶著「慈善」或「博愛」的社會事業轉換為具有「社會連帶」的趨勢。社會事業最重要的是供給對象的「公共性」,以國家為主體的社會事業公平、均衡地提供「教育」、「醫療衛生」等服務給民眾,有助於實現社會和經濟的均衡發展,由此可見,普及化教育與社會事業有著唇齒相依的互補關係,兩者之間也存在協調的必要性。  本書收錄作者多年珍藏,與日治時期教育和社會事業相關的一手文獻、史料、文物,圖照精彩豐富,並附有深入淺出的背景資料與解析。期盼透過這些一手文史資料的呈現,傳遞簡明易懂的臺灣教育史知識,讓更多臺灣囝仔了解哺育我們成長的這塊土地,所蘊含的過往歷史與軌跡。

蔡元隆現職:國立中正大學尖端研究中心 研究助理    蔡献其教育基金會籌備委員 學歷:私立輔仁大學歷史系學士    國立嘉義大學教育所碩士 專長:臺灣教育史、教育社會學、網路社會學 經歷:斐陶斐榮譽學會榮譽會員    慈林教育基金會慈河獎學金獎助碩士論文    私立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通識中心兼任講師    第一、二、三屆Web 2.0與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審查委員    雲林縣水燦林國民小學百年校史編輯顧問    嘉義縣興中國民小學百年校史編輯顧問    嘉義市大同國民小學百年校史編輯顧問    2015年《圖解臺灣教育史》榮獲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非使用政府預算:推廣性書刊類-優等第二名    2015年臺灣省嘉義縣績優臺灣鄉土文史教育暨藝術社教有功人員表揚    2016年青年節嘉義地區社會優秀青年表揚 黃雅芳現職:雲林縣立興南國小 教導主任 學歷: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系學士    國立嘉義大學教育所碩士 專長:臺灣教育史、心理資本 經歷:雲林縣立燦林國小實習教師    雲林縣立大興國小輔導教師    雲林縣立大興國小語文競賽指導教師    雲林縣立大興國小教師兼教務組長    雲林縣水燦林國民小學百年校史編輯顧問    2014年臺灣省雲林縣績優臺灣文史教育人員表揚    2015年《圖解臺灣教育史》榮獲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非使用政府預算:推廣性書刊類-優等第二名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