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臺灣風險十堂課 : 食安.科技與環境 : 2015年度風險分析報告 /

  • 點閱:191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本書特色

  一再爆發的食安問題,人心惶惶,究竟該如何解決?經濟開發與環境保護,如何取捨?如何兼顧?高科技系統風險與科學證據的不確定性該怎麼辦?
  
  危機就是轉機!現在正是風險治理觀念全面轉型的契機、正是國家與社會風險治理與思維全面轉型的時刻!本書藉由十個風險課題,從食品安全課題的美牛、餿水油品;環境課題的核四、高屏大湖開發、苑裡反瘋車;高科技風險課題下石化產業的空污困境、澎湖空難、H1N1疫苗接種以及電磁波輻射風險等事件,來回顧與檢討臺灣目前面臨到的風險樣態,並提出新興的治理創新之道。

名人推薦
 
  風險在過去十多年來已成為國人的日常用語,風險具多面向的意義。而此書從一般人比較容易理解的面向來看國內近年來發生的重大意外事件與爭論事件,絕對有助於讀者關心發生於身旁的事件。

 吳焜裕
  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教授   臺灣風險分析學會會長  
  從核災到地溝油,從石化氣爆到粉塵閃燃,風險社會推陳出新、不斷變體。面對這些苦難與恐懼,我們必須認真複習臺灣風險的十堂課,嚴肅思考制度面的改革。

吳嘉苓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這是一本了解臺灣風險社會所面臨的風險問題、風險形成的原因、風險發展的歷史脈絡和社會基礎、風險問題中的科學技術人文的糾結和碰撞的好書,也是民眾趨吉避險必讀的書。

詹長權 臺大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全球衛生中心主任
  
  八仙塵爆將一個原本充滿歡樂的夏日聚會瞬間轉變成人間煉獄,國際媒體甚至以inferno 形容之。可見,在臺灣,風險確實無所不在。此書讓讀者能夠快速地了解風險,更從食品安全、環境保護⋯⋯等相關課題,讓讀者掌握在風險社會中的自保之道。

謝豐舟 臺大醫學院榮譽教授
 
  「風險」的相對概念是「安全」,而臺灣除了高科技和環境、食安風險令大眾感到不安全之外,2015 年就添增了不少交通(如墜機)、化學意外(如八仙樂園粉塵爆炸)等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影響人心甚鉅,這顯示臺灣的集體風險意識有待加強。本書的十堂課十分具有解釋力和啟發性,不只值得推薦,還需不斷延伸,才能建構臺灣成為更安全的家園。

顧忠華 政治大學社會系教授

主編簡介

周桂田

  1992年臺大社會系畢業,1994年臺大社研所畢業,旋即赴德國慕尼黑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攻讀,於1999年取得博士學位。師承德國社會學思想巨擘Professor Ulrich Beck,歸國後致力於倡議、轉化與創造「風險社會」於臺灣及東亞社會的新理路。對近十年政府與民間高度對立不信任之「僵局風險治理」與學術斷裂社會關懷根基,認為需盡速轉轍,否則無法因應規模遠超過於二十世紀科技、經濟、環境、社會與倫理之鉅變。目前任職於為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並擔任臺大社科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作者簡介

周桂田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歐陽瑜

  銘傳大學國際學院新聞與大眾傳播學程助理教授

李宗義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徐健銘

  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生

范玫芳

  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蔡旻霈

  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碩士

何明修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林子倫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杜文苓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

張國暉

  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

蔡宏政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高淑芬

  佛光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