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文明論衡 /

  • 點閱:101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余英時先生於1950年代研究文化哲學的成果
對中西文化爭論提出一針見血的見解


余英時先生於1950年代前半在香港時期的研究興趣,除了歷史學外,還涵括了文化哲學及社會哲學。其中關於社會哲學的著作是《自由與平等之間》,而文化哲學的研究成果則表現於《文明論衡》。

在本書中,余先生提出對中西文化爭論的看法,他認為必須問什麼是中國社會重建所需要的,合乎者不因它是外國的便拒絕接受;不合乎者也不因為它是中國的便加以保留,如此才能揚棄本位派、西化派、折衷派的弊端。

余先生強調,文明愈進步,野蠻的偽裝本領也愈大,它的真面目也因之愈不易為人所認識。他將「文明」視為與廣義的「文化」一詞的同義語,「文化」則分為廣狹二義,「文化界」、「文化工作」、「文化運動」的文化是狹義的;「文化接觸」、「中西文化」、「文化融和」的文化則是廣義的。且中文裡的「文化」兩字不足以盡西文civilization之義,唯「文明」兩字庶幾近之。

余英時(1930-2021)

祖籍安徽潛山。燕京大學肄業,香港新亞書院第一屆畢業,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博士,師從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及漢學泰斗楊聯陞先生。曾任教於密西根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1973至1975年間出任香港新亞書院校長兼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1974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2001年6月自普林斯頓大學校聘講座教授榮退。

2004年獲選美國哲學會會士,2006年獲美國國會圖書館頒發有「人文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2014年獲頒第一屆「唐獎」。其著作等身,作育英才無數,並長期關心華人社會的民主發展,為當代史學研究者及知識人的典範。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