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一個戀愛中的男人 /

  • 點閱:188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一個戀愛中的男人》Ein liebender Mann 一個戀愛中的男人 我的愛不知道我是誰,而我自己也不知道。 大文豪歌德一生中,最溫柔纏綿、最炙烈灼人的感情, 在此昇華為「真實」與「藝術」。 名作家 廖輝英、卜大中、謝志偉 感動推薦 甫出版銷售即破100,000萬冊 榮登《明鏡週刊》、亞馬遜網路書店各大排行榜 翻譯授權二十國 在這段愛情中, 男人是女人的初戀,女人是男人的最後戀情, 兩人卻共譜了人生的悲喜劇。 「當他看見她時,她的雙眸正凝視著他。」 小說的第一句從「眼神的花火秀」開始,場景為1823年7月11日黃昏,溫泉勝地瑪麗亞溫泉鎮的噴水池畔。大文豪歌德與烏麗克,雙雙墜入愛河。 他,73歲;她,19歲。 這段黃昏之戀並非杜撰,而是真有其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湯瑪斯‧曼形容它是「罪惡、唯美、荒誕、震撼人心的故事」! 當代德語文壇大將馬汀‧瓦瑟根據此文學軼事,寫下一則不可能的戀情,動人激昂而又溫柔纏綿,透過文字的力量與熱情,讓人折服於那排山倒海而來的情感。當馬汀‧瓦瑟於讀書會朗讀此作時,德國總統親至現場聆聽,席間笑語不絕。「瓦瑟的新作有那麼好笑嗎?」評論家表示:「只因為寫得太妙了啊!」 *媒體評價 唯美!並且反映人性。──南德日報 這部小說是藝術的上乘之作,詩意盎然……瓦瑟自己也難再超越。──焦點 瓦瑟的顛峰之作。──明鏡online 在此書中,「藝術」與「現實」等量齊觀,因為它們都屬於「真」。瓦瑟不是要炒作歌德,而是在探討愛情,人世間最苦的一種:得不到回應的愛情;同時也在探討無法避免的人生:老年。……全書洋溢著生動鮮活的想像力,融入了最高的藝術性中,因為那都是長久以來的自身感受。──法蘭克福匯報 這是一部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作品。瓦瑟讓我們陷入戀人「最溫柔炙熱」的瘋狂中,體會他們的希望、失落、忌妒與憂心忡忡的自我對話。──新蘇黎世日報 *名家的話 所有的記憶,都存在於當下;所有的戀愛,也存在於當下。過了當下,即無戀愛。歌德的當下,會是你我的當下嗎? 蘋果日報總主筆 卜大中 這一個戀愛中的男人……他所經歷的一切疑懼不定、悲哀、自棄、自我鼓舞、猜測、孤立、絕望、掩飾(真情)、假裝(斷念)、偽裝(沒事)、焚衣絕念等等……在作者筆下娓娓道來,如此細膩動人,又如此絕望悲情,從眉眼追逐到兩情相繫、從魂牽夢縈到過境不入,千迴百轉、句句哀怨而勇敢、字字纏綿又悽愴,詩人的愛情,百年後經由後世作家以小說的形式精準演繹,力道盡出、貫穿日月……──名作 廖輝英 *馬丁‧瓦瑟之愛情名言佳句 「的確有天堂,兩人彼此相屬;的確有地獄,獨缺一人。」 「世上根本不該存在不被愛的愛情。」 「愛神的箭是唯一具殺傷力的武器。」 「我的愛不知道我是誰,而我自己也不知道。」 「婚姻,只有在兩人當中有一方不若另一方認真時,才屬必要。」 「摩西的訓示少了最重要的一點。你不可戀愛,這才是第一誡。」 「戀愛中人乃刀槍不入,除了所愛之人,沒人傷得了他。」 「某些人會經歷一次重來的青春,而某些人一生只能年輕一次。」

作者介紹 馬丁‧瓦瑟(Martin Walser) 1927年3月24日出生於德、瑞、奧交界博登湖(Bodensee)畔的瓦塞堡(Wasserburg)。小時候父親去世,協助母親在餐館工作。十七歲時,被徵召入伍。退伍後,進入大學攻讀文學、哲學和歷史,以研究卡夫卡的論文獲得博士學位。之後曾任電台、電視台的導演。二十歲開始發表作品,三十歲起專職創作,目前定居於博登湖畔。 出版作品近六十部,小說擅長描寫人物內心世界、精神生活、情感糾葛,常刻劃細節和以譏諷手法反映社會現實。1978年出版小說《逃亡的馬》,觸及知識分子苦悶遁世心情,躋入年度十大暢銷書,並獲得評論界一致讚揚。曾經多次前往美國、英國大學短期講學,教授德語文學和創作。為德國四七社成員、國際筆會德國中心理事、柏林藝術科學院院士、德意志語言文學科學院院士。 獲頒各種文學獎,包括四七社獎、赫塞獎、霍普特曼獎、席勒促進獎、畢希納獎、賀德林獎、德國書商協會和平獎等。除此之外,也獲德國政府頒發的「功勳勳章」,以及法國政府頒發的「藝術文學勳章」。 作品有《半場》(Halbzeit)、《恐懼頂端》(Angstblute)、《愛情的瞬間》(Der Augenblick der Liebe)、《一個評論家之死》(Tod eines Kritikers)、《噴湧之泉》(Ein springender Brunnen)、《逃亡的馬》(Ein fliehendes Pferd)、《狩獵》(Jagd)、《菲力普堡的婚姻》(Ehen in Philippsburg)、《沒有彼此》(Ohne Einander)、《愛情的履歷》(Der Lebenslauf der Liebe)、《靈魂工作》(Seelenarbeit)、《燃燒》(Brandung)、《天鵝之屋》(Das Schwanenhaus)、《捍衛童年》(Die Verteidigung der Kindheit)等等。另有詩集《受虐之獸》(Das geschundene Tier)以及《生活與寫作:一九六三至一九七三年的日記》(Leben und Schreiben. Tagebucher 1963-1973)。 譯者介紹 姬健梅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德國科隆大學德語文學碩士,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中英文組。從事翻譯多年,近期譯作包括《K一頓卡夫卡》、《複製一個我》、《遊戲》、《撞上你愛上你》、《美麗的賽登曼太太》等。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