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學校在窗外 /

  • 點閱:210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1)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學校在窗外(教改二十周年紀念版)》 出版十年 暢銷破萬本 啟發台灣教育走向自主學習與創造互動環境 探討通識課程、社區大學、公民運動的重要文本 繼《童年與解放》之後,作者將關注的焦點從人的自然能力轉移到屬於文明的抽象能力,強調文明的特徵在於抽象。正是抽象,使人與其他動物有別。抽象能力是教育實踐的重要核心。 本書分成五個篇章,前兩篇以「孩子為了什麼去學校?」破題,大江健三郎的回答是人要與世界連結。作者則從「人為什麼要活著?」這更根本的問題出發,指出:人的存在有三個原始的趣向,亦即「維生、創造與互動」。三者必須充分發展,而且相互穿引,人的生活才會紮實而快樂。目前學校教育只重視維生,使人患了「維生肥大症」。學校應延續人天賦的創造特質,並著重互動,使人與世界連結。但不同時空之下人類的經驗紛雜繁複,必須發展抽象能力來整合這些經驗,使對學習者本身成為意義,並因而構成自己的世界觀。作者強調:除了「打開經驗世界、發展抽象能力」之外,學校教育的第三個任務便是「留白」。 第三篇進一步解釋「套裝知識」與「經驗知識」的區別:把人對世界所認識的種種樣態,經大幅篩選,濾掉無數生動有趣的特殊經驗,再經抽象化、系統化,如此編製而成的知識體系,便是所謂的套裝知識。另一方面,以學習者為主體,直接與不同時空之下人類的經驗起共鳴或衝突,結構而成的經驗網絡,則為經驗知識。「知識解放」,就是將套裝知識經驗化的過程。 書的後半部,深入教育改革與社區大學的實踐面。在第四篇中,作者以近身的觀察,抽繭剝絲,闡述二十年來教改的初衷,與其後現實發展的落差,包括「廣設高中大學」以及「教育現代化」的扭曲與變形。最後一篇則說明社大成立的旨趣與課程規劃,是台灣公民運動重要的啟發性文本。 本書出版十年迄今,影響遍及社區大學、公民團體與各實驗教育學校,其思想的種子則撒播在無數年輕熱情的心田,一方面揭開菁英主義的團團迷霧,另一方面為台灣未來的教育開啟一扇貼近真實世界的窗。

作者介紹 黃武雄 一九四三年生於台灣新竹,父籍嘉義朴子,為台大數學系退休教授,專業幾何研究,並擅長散文,文體獨特,曾獲一九八二年中國時報文學散文推薦獎。除專業論著及本書外,另著有《學校在窗外》(左岸)、《台灣教育的重建》(遠流)、《黑眼珠的困惑》(人本)、《木匠的兒子》(聯經)。早年受教育部委托,編寫高中數學實驗教材,親赴中學實地,深入基層觀察教育現實。三十年間經常撰文評論台灣教育與社會。一九九四年發起四一○教改運動,一九九七年倡議普設社區大學,衝激體制教育,並為台灣兩大體制外教育系統開拓新視野。 作者相關著作:《童年與解放衍本(教改二十周年紀念版)》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