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臺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 /

  • 點閱:164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日本統治的五十年,是臺灣社會法律發展的一段重要轉折期。非西方的日本帝國主義者,於十九世紀末,首度將近代西方法引進原本施行傳統中國法的臺灣。臺灣殖民地立法的內容,逐漸從初期的「舊慣溫存」,演變為以日本化的西方式法律為主的規範架構。廉潔有為的司法部門,相當程度地落實這些源自西方的法典內涵。而在日本當局以刑罰鞏固臺灣統治權的過程中,西方式的刑法觀亦被引進臺灣;且在民商法領域中,除親屬繼承事項外,已有明顯西方法化的跡象。


五十年後,臺灣施行了另一套同樣根源自近代西方法的中華民國法體制,生活在其中的我們,不免困惑:在此之前的殖民統治期,臺灣社會的法律體制究竟是什麼光景?臺灣如何從傳統中國法走向西方法體制?戰前與戰後兩套西方式法律體系間,究竟有無承繼的關係?


透過本書可以解開上述的困惑,並且瞭解:日本固然基於帝國的利益而在台灣施行西方式法律,但臺灣人民在付出高昂代價的同時,卻也分享了改革的附隨利益。戰後施行於臺灣的中華民國法體制,更因仿效戰前歐陸式的日本法甚多,而使得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經驗,深刻地影響著戰後的臺灣社會。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