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搶救大學 : 都是行銷惹的禍? /
|
「在美國大學教育的問題上,這是近年來寫的最好、也最深入的一本書。大衛•克普一方面強調無情的商業化趨勢,一方面也指出有部分學校成功利用市場機制提升了教育品質。希望所有的大專院校校長都能讀讀本書。」 ∼史坦利•卡茲(Stanley N. Katz),普林斯頓大學藝術文化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大衛•克普不但清楚描繪出影響美國大學的經濟力量,還運用生動而深入的故事,讓讀者讀來津津有味。這是很少見的。」∼羅伯特•法蘭克(Robert H. Frank),康乃爾大學管理學教授 「不食人間煙火的靜修之地,遇上了市場。美國大學正陷入一場金錢與聲望的肉搏戰;能否勝出,或許與學術成就關係不大,真正主導戰局的是明智的品牌定位、行銷策略和手法。大衛•克普對於高等教育界的今天和未來,提供了一幅清楚而有說服力的圖像。」 ∼羅伯特•萊奇(Robert Reich),美國布蘭迪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社會與經濟學教授,曾於柯林頓執政期間擔任勞工部長,也是《賣命工作的誘惑──新經濟的矛盾與選擇》(The Future of Success)作者 「大學在爭取資源,證明自己符合成本效益的同時,能否維持原來的宗旨、獨立性?公眾又是否會繼續信任大學?大衛•克普在這本書中,探討了『真理的追求』遇上『金錢的需求』時,校園中會發生什麼事。克普能從你沒想到的地方找到希望之光,像是新興的企業大學。他也描述了一些傳統名校如何在資金需求與學術宗旨間找到平衡。本書有許多好看的故事和精采的人物描述,每個關心高等教育的人士都會樂在其中。」∼羅拉•泰森(Laura D’Andrea Tyson),倫敦商學院院長 「大衛•克普說道:『(大學)是否能維持一個學者組成的社群,市場根本一點也不在乎。』從他描繪的高等教育現況看來,能夠維持『學者』與『社群』的必要條件都已從我們眼前消失。這或許是一記警鐘,但又可能為時已晚。」∼史坦利•費雪(Stanley Fish),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教授 「大衛•克普遍遊美國大學校園之際,也在深思:市場、管理和科技是否已經取代了宗旨、價值和真理?克普縱攬各校來歷和精采人物,思考名校、網際網路、產學界間的合縱連橫。隨著克普走一回,我們也可以切身感覺當代高等教育的變遷有多麼迅速。」 ∼查理斯•韋斯特(Charles M.Vest),麻省理工學院(MIT)校長 亞馬遜書店讀者評鑑五顆星(讀者評語其一): 對於高等教育政策有興趣的人士,無論是教授學者、學生、行政人員、投資者、官員,都應該讀這本書。本書以輕鬆的筆調,對一則則引人入勝的校園內故事侃侃而談,並提出許多嚴肅而值得各界深思的問題:諸如,由私人企業掌控美國高等教育內容有何利弊?如果高等教育的「製作人」愈來愈深諳行銷之道,「消費者」又要如何因應,才能確保自己買到對的東西?高中生的父母該如何從目不暇給的華美承諾和設計精良的大學簡介中,幫孩子選擇最適合的學校?如果收費的私人顧問成為申請入學的要件,是否會擴大社會的不平等,窮學生愈是拿不到獎學金,讀不起大學? 英文系怎麼會變成收益中心了呢?如果學生成了你的「客戶」,要討好他們都來不及了,該怎麼打成績呢?如何防堵企業界主導學術研究的優先順序?學術生活遇上了損益表,會發生什麼事?風趣而睿智的《莎士比亞、愛因斯坦和收支損益表》一書,帶我們實地走訪美國各大學校園中勢不可擋的趨勢:企業價值的興起、信仰效率和立即可用的實用性、以收益衡量大學的價值等。 大衛•克普詳細描述了市場介入各大校園的過程,從紐約大學的哲學系到維吉尼亞大學的商學院,從學術取向的芝加哥大學到商業取向的迪威大學。他描述了學校如何找到品牌來吸引頂尖學生;學校如何以高薪挖來學界明星來增加市場可見度;公家出資的學術研究如何轉變為有價專利,知識成果如何變成出價最高者的禁臠;人文學科又如何在自負盈虧的壓力下萎縮。 克普教授並不教條,他相信市場自有其位置,只是市場當守其本分,不應逾越。他譏刺不懂教育的門外漢,但也讚賞為校園注入新活力的企業精神。最後,對於那些高喊市場入侵校園的人士,他提出了一項挑戰:高等教育的確面臨了窘境,如果不要市場力量,我們還有什麼其他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