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壓: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論壇專輯》共收錄六篇於「減壓: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論壇」所發表的專文,從亞太地區不同的文化視角進行跨域研究,並逐步建構各地區自身的知識網絡,深入探討遷移、行動主義、自我批判、團結、帝國等不同面向的論述。
雅莉安.蘇塔馮雅莉安.蘇塔馮的策展、寫作與翻譯計畫通常位於藝術與政治相交之處。除了身為曼谷團體暨獨立空間「快速阿嬤」(Speedy Grandma)的成員,她也是曼谷「不合時宜讀書會」(Inappropriate BOOK CLUB)的共同創辦人,這是一個以集體閱讀與文本撰寫為核心的持續性活動,旨在支持泰國當代藝術超越國家與資本主義利益局限的第三方觀點。她曾於 2023 年在桑德雷托.雷鮑登戈基金會擔任駐館策展人。呂佩怡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當代藝術評論與策展全英文碩士學程主任暨副教授。英國倫敦大學柏貝克學院人文學暨文化研究博士。研究方向一為美術館之外藝術實踐(off-site art),從公共藝術、藝術與城市、社區 / 社群藝術、社會參與藝術,到藝術行動主義等,探尋不斷創新越界的藝術實踐,2024 年專書《「藝術/運動」作為公共平台之可能:當代藝術與社會運動之間》為研究成果。另一為關注當代藝術策展議題,2015 年出版《台灣當代策展二十年(1992 - 2012)》、策劃系列演講,如「對談雙年展」(2016,北美館 ) 、「亞洲策展史 I & II」(2017-2018,台北當代館,春之當代夜)。曾擔任台北當代藝術中心理事、立方計畫空間學術顧問、台新藝術獎決審團、桃源國際藝術獎評審、南島國際美術獎評審等。武雨濛武雨濛(1989 年生)在北京出生,在香港成長,目前在紐約居住與工作。她把電影製作化約為最簡單、最基本的元素,創作圖畫、物件、錄像與裝置,將電影語言的想像力與結構前提延伸至各種媒體。她通常以當地的微觀歷史或檔案為出發點,以電影框架為工具,處理並反思社會、文化與歷史歸屬的超個人敘事如何建構我們的自我經驗。她曾於世界各地舉辦個展與聯展,個展場地包括柏林「怪獸空間」(2024)、香港「空無藝廊」(2023, 2019)、紐約「47 運河」(2021, 2018)、挪威「霍達蘭藝術中心」(協作展)(2023);聯展場地則包括北京「外來藝術空間」(2024)、紐約「繪畫中心」(2023)、波爾多 CAPC 當代藝術美術館(2022)、首爾國立現代美術館(2021)、香港「ParaSite 藝術空間」(2020, 2018)、紐約「龍馬藝術空間」(2022)、紐約「藝術家空間」(2020)。她是第十一屆首爾媒體城市雙年展(2021)和臺灣亞洲藝術雙年展(2024)參展藝術家。武雨濛於 2015 年至 2021 年在美國的非營利文庫、檔案暨研究平台「亞洲藝術文獻庫」工作,協助「瓊.雷波德.寇恩檔案庫」數位歸檔專案,並負責推行「貝西.戴蒙檔案庫:水域看守者」計畫。這兩套檔案庫都揭示了中國近代藝術史中未被充分檢視的敘事,其中包括關於 1990 年代中期在成都和西藏拉薩的行為藝術與環保激進主義活動的珍貴文獻。帕拉維.保羅帕拉維.保羅擁有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大學電影研究博士學位,以及國立伊斯蘭大學媒體研究碩士學位。這兩所大學持續受到印度右翼分子的抨擊,因為它們懷抱批判思維與進步政治,同時也孕育平等與解放等思想。這些經驗不斷滲入保羅的作品,在其中,策略與挑釁即為真理,而重構則為方法。她的著述散見於《BioScope:南亞螢幕研究》以及《南亞電影與媒體研究》等學術期刊。她也是《連線》、《印度快報》、《卷軸》,以及《硬新聞》等媒體入口網站的自由撰稿人。賽吉出版公司於 2021 年出版學術論文集《媒體行為》,保羅亦為撰文者之一。保羅的多領域實踐涵蓋電影、裝置、文本、攝影,以及表演,與她的學術工作、著述與研究相輔相成。保羅的實踐考驗著幻想、反抗與歷史的輪廓。她把政治從哀悼或懷舊的語言中抽離出來,以掌握反抗的核心。莫楚莫楚的作品包括作為裝置的錄像與文本、演講,以及出版品。技術科學小說在他的創作中佔有顯著的地位,經常與焦慮、未來性、怪異的自我人格相調和,並且穿插著藝術史與哲學的元素。他近期的計畫探討賽博龐克懷舊、集體恐怖、瘋狂地質學,以及迷幻次文化。他是《Bezoar Delinqxenz》和《神經化石:合成下界症候群》(Nervous Fossils:Syndromes of the Synthetic Nether)兩本小說的作者。他的作品曾於多地展出,例如德國艾蒂思-露絲媒體藝術中心、黎巴嫩造型藝術協會、德國柏林世界文化宮、英國倫敦白教堂美術館、第九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第十三屆沙迦雙年展、第四屆科契-穆吉里斯雙年展,以及德國柏林跨媒體藝術節。蔡華臻芝加哥大學電影與媒體研究系博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研究專長為電影與媒體研究,性別與酷兒理論,情感研究,全球化、流離與移民研究,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等。文章散見《牛津酷兒電影手冊》、《FA 電影欣賞》、《台灣國際女性影展專刊》等。曾任台灣國際女性影展台灣競賽獎初審評審、台灣國際女性影展理事,其實驗電影 / 影像詩則得過金穗獎;目前為台灣國際女性影展常務監事。她也策劃過一系列的台灣國際女性影展─陽明交通大學巡迴,主題包括〈性別、移民與女性主義影像創作專題〉、〈流移與交織〉、〈轉動歷史;重塑運動〉、〈革命繼續進行〉與〈關照練習〉,和策劃過〈酷異華語電影!〉(芝加哥)、〈亞際社會迷你影展〉、〈以紀錄片從事人文與社會探查:賀照緹電影講座〉及〈李美彌電影講座:女性電影、新型態親密關係和社會主體〉等以批判理論作為思考根基的影像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