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柏拉圖 會飲篇 /

  • 點閱:449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1)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學者們普遍認為《會飲篇》是柏拉圖最偉大的兩篇對話之一,要麼比《國家篇》更偉大,要麼稍次於《國家篇》。在所有對話中,這篇對話講述的故事最為生動,描述的蘇格拉底形象最為細緻入微和吸引人。對話中也最為崇高地表達了柏拉圖的內心信念,不可見的事物是永久的,最重要的。  本篇對話讀起來並不困難。它不是一個要讀者追隨的論證,而是一系列私人聚會中的發言。這些發言有相同的主題,但相互之間並不連在一起。它們共同的主題就是愛,從低到高各種等級的愛。當然,蘇格拉底的發言是一個高潮,緊隨宴飲的主人、詩人阿伽松的發言。他的話使人聯想起四百年後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13章中對愛的無與倫比的讚美。書評   1.《會飲篇》和《國家篇》是柏拉圖對話錄中最傑出的兩篇,成就在伯仲之間。《會飲篇》的特色是記敘了最為生動的故事,同時為蘇格拉底留下了最精彩及最細緻的描繪。──Edith Hamilton,《The Collected Dialogues of Plato》  2.《會飲篇》也許是柏拉圖作為一個戲劇藝術家所有成就中最富於才華的作品。──A. E. Taylor作者簡介 柏拉圖  (西元前427年-347年)是古希臘最有代表性的大思想家、大哲學家、大文學家、大教育家。他的思想與著作主要是對話,對整個西方哲學的理念與文化發展發揮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一如中華文化中孔子的地位。他20歲左右追隨蘇格拉底,直至蘇格拉底被雅典當局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為止,此事對他造成極大的震撼。蘇格拉底去世之後,於西元前399年離開雅典,先後到過麥加拉、埃及、居勒尼、南義大利和西西里等地,遊歷中考察了各地的政治、法律、宗教等制度,研究了數學、天文、力學、音樂等理論和各種哲學學派的學說,在廣博的知識基礎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學說和改革社會制度的見解。西元前387年返回雅典後,在阿卡德摩(Academus)建立學園,全面制定他自己的哲學體系、傳播他的學說,期望能實現他的理想,並培養了眾多人才,亞里斯多德即其傑出弟子。他的後半生除短期去過西西里外,都在學園內度過,著作也多在此地寫成。為實踐其政治理想,曾三次赴西西里島與敘拉古統治者狄奧尼修一世打交道,但最終仍遭失敗,自此他放棄參與政治實踐,將全部精力用於辦好學園。西元前347年,柏拉圖在參加一次婚禮宴會時無疾而逝,享年80歲,安葬於他耗費半生才華的學園。柏拉圖的對話錄,是古希臘文明留給全人類的一筆巨大遺產。審定者簡介 王曉朝  祖藉安徽桐城,1953年生於上海。杭州大學外國哲學碩士,英國利茲大學哲學博士。現任清華大學哲學教授,哲學系副主任,道德與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全國宗教學學會理事,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特約研究員。著有《基督教與帝國文化》、《神秘與理性的交融》、《羅馬帝國文化轉型論》、《文化視野下的教父哲學》等十餘種。

作者簡介 柏拉圖   (西元前427年-347年)是古希臘最有代表性的大思想家、大哲學家、大文學家、大教育家。他的思想與著作主要是對話,對整個西方哲學的理念與文化發展發揮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一如中華文化中孔子的地位。他20歲左右追隨蘇格拉底,直至蘇格拉底被雅典當局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為止,此事對他造成極大的震撼。蘇格拉底去世之後,於西元前399年離開雅典,先後到過麥加拉、埃及、居勒尼、南義大利和西西里等地,遊歷中考察了各地的政治、法律、宗教等制度,研究了數學、天文、力學、音樂等理論和各種哲學學派的學說,在廣博的知識基礎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學說和改革社會制度的見解。西元前387年返回雅典後,在阿卡德摩(Academus)建立學園,全面制定他自己的哲學體系、傳播他的學說,期望能實現他的理想,並培養了眾多人才,亞里斯多德即其傑出弟子。他的後半生除短期去過西西里外,都在學園內度過,著作也多在此地寫成。為實踐其政治理想,曾三次赴西西里島與敘拉古統治者狄奧尼修一世打交道,但最終仍遭失敗,自此他放棄參與政治實踐,將全部精力用於辦好學園。西元前347年,柏拉圖在參加一次婚禮宴會時無疾而逝,享年80歲,安葬於他耗費半生才華的學園。柏拉圖的對話錄,是古希臘文明留給全人類的一筆巨大遺產。 審定者簡介 王曉朝   祖藉安徽桐城,1953年生於上海。杭州大學外國哲學碩士,英國利茲大學哲學博士。現任清華大學哲學教授,哲學系副主任,道德與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華全國外國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全國宗教學學會理事,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特約研究員。著有《基督教與帝國文化》、《神秘與理性的交融》、《羅馬帝國文化轉型論》、《文化視野下的教父哲學》等十餘種。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