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性格 : 十九世紀美國傳教士明恩溥在華觀察 /

  • 點閱:65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孝敬父母,謙虛禮貌,誠實守信,勤勞節儉……
中國人引以為傲的傳統美德竟有人搖頭打臉!

生活在中國54年的傳教士明恩溥透過犀利的目光,
用西方視角揭露龍的傳人日常生活的性格百態。

東方與西方的激烈撞擊,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是薪火相傳還是食古不化?讓明恩溥的文字來說話!

  ▎這都是我的命啊!
  當其他民族遇到壓迫,會選擇離開故土、向外尋找幸福;
  中國人則會像一棵向下扎根的大樹,繼續等待開花結果。
  對於生活環境、人權問題、外面的世界是如何毫不理會,
  因為對未來不抱有任何計畫,就不需要做太多無謂的掙扎。
  中國占卜、巫術和算命由此蓬勃發展,一切都是天注定;
  面對許多無能為力的事,順從、忍耐,找人聊聊就好……
  在西方人的眼裡是因循守舊,永遠都無法從落後中向前邁進,
  但中國人在絕望之中還能保持樂觀,依然有其適者生存的道理。

  ▎跟你說話是中國人賞你的恩賜
  至華夏文明崛起,中國人便稱四周民族為蠻夷戎狄。
  面對開始科學革命的西方人,中國人仍不放在眼裡。
  中國人的優越感從何而來?細數有以下原因:

  ◎西方人不懂中文,不明白中國人都懂的風俗習慣
  ◎西方人吃不慣中餐,容忍不了擁擠與太陽的炙熱
  ◎西方人無法接受中國繁複的禮儀,舉止過於輕浮

  因為對自身文化的優越感,導致無法看見他國優點,
  無法意識自己的落後,就沒有更多進步的空間。
  當西方文明充斥在中國大大小小的角落,
  中國人仍會對其展現他們對外國民族的輕蔑。

  ▎人人為自己,上帝為自己,我不得不顧及自己。
  中國官員平時什麼也不做,災難降臨才會做更多事:
  防範洪水並不是因為擔心人民,只是憂慮賦稅增加;
  道路荒廢沒有人願意修理,非要等到花大筆錢造路;
  停車就隨便停在路中間,砍樹就讓樹橫躺在路中央。
  大家絕不會同心協力,總是擔心自己做得比別人多,
  然而歷史上的關鍵時刻,有人起來反抗統治者的壓迫,
  為了正義犧牲生命,這時才能顯現中國人的公共精神。

  ▎中國需要認真面對的現實
  儒家經典就像一張藏寶圖,跟著上頭指令走就能尋獲至寶,
  儒學造就了一批品德高尚的士人,但許多人民仍缺乏良知,
  遠看中國就像一幅春日暖陽下的美景,近看卻是殘破不堪……
  想要讓中國人釜底抽薪,從裡到外徹底改變需要些什麼?
  就讓美國公理會傳教士明恩溥為你一一說明,一一舉證!

  魯迅:希望有人翻譯出這本書!

  曾對此書中針對中國人性格的審視批判有所感,魯迅評:
  「看了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哪幾點說得對,變革,掙扎,
  自做工夫,卻不求別人的原諒和稱讚,來證明究竟怎樣的是中國人。」

本書特色

  美國傳教士明恩溥以西方人的視角列舉中國人的性格特徵,結合多年生活於中國的經驗,推翻大家認定的傳統中華美德,並歸納整理中國人性格的弊病,真切地提出解決方針。儘管並不全然客觀,但仍值得後世研究拜讀。

明恩溥

  原名亞瑟·亨德森·史密斯(Arthur Henderson Smith),美國公理會來華傳教士。出生於康乃狄克州,1867年畢業於伯洛伊特學院。1872年,受美國公理會派遣來華,先後居住於天津、山東等地,兼任上海《字林西報》通訊員。1880年,在山東省西北部的恩縣龐莊開始傳教工作。1905年辭去教職,留居通州寫作。1926年返回美國。他在華生活54年,熟悉底層人民生活,熱愛中國,是最早向美國總統老羅斯福建議退還中國庚子賠款的人之一。著有多部關於中國的書籍,有:《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性格》(Chinese Characteristics)、《中國鄉村生活》(Village Life in China; A Study in Sociology)、《今日的中國和美國》等。

譯者簡介

李明良

  專職譯者。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