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被隱藏的帝國 /

  • 點閱:675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紐約時報》年度書評精選好書▰
▰獲選《出版人週刊》年度最佳書籍▰
▰美國公共廣播電台推薦年度好書▰
▰亞馬遜書店四點六顆星好評,廣大讀者熱情推薦▰

 

➢美國西北大學歷史學者丹尼爾.因莫瓦爾引領讀者
踏上美國本土外的帝國領地巡禮,揭露令美帝成為美帝,歷史上備受忽略的關鍵少數

 

➢看高舉「反帝國」大旗起家的美國怎麼從建國之始,
一步步掠奪土地與資源,逐步積累殖民與帝國實力

 

➢到了二十世紀,美國又如何借助地緣、外交、強權政治、軍事力量與科技創新,
將散布全球的海外領地和據點,轉變為自身影響力的籌碼,成為事實上的「美帝」

 

多數人都熟悉封面中央那張「經典」美國本土地圖;或許也都知道,美國以共和國之名自我標榜,
同時卻大行「帝國擴張」之實,如今,它的世界霸權影響力依舊顯見。
但在本土之外,星條旗高揚的還有那些散落全球、住著許多「美國人」的島嶼、環礁和群島,卻一直以來備受忽略。

 

從建國以來,除了向西擴張,美國人也積極將觸角伸進中美洲,
甚至拿下如波多黎各、美屬維京群島等地。而在靠近遠東地區,更有知名的太平洋領地,
包括夏威夷、關島,以及二戰中至關重要的中途島、威克島、豪蘭島等多個軍事基地。
上述這些地方,有的是遭到殖民式資源掠奪,有的則是當地原住民承受來自本土白人的欺壓,甚至是被推上世界大戰的戰場。

 

長久以來,這些地方籠罩在美帝陰影之下,且常常為美國歷史所忽略,或不被承認為「真正的」美國的一部分。
本書作者──美國西北大學歷史學家丹尼爾.因莫瓦爾要為讀者講述的,
正是美國自建國以來在這些地方崛起、擴張、活動的種種事蹟,
這是美國成為「美帝」的關鍵,卻從未受到應有的重視。

 

美國在海外領地的活動事蹟如何影響美國,遠遠超過大家想像──

 

★十九世紀北美人口爆增,導致本土居民必須為了肥料,前往海上極偏遠的地方占領、開採「鳥糞島」的鳥糞,
而數十年後,這些小島正好提供二戰後美國建立海外軍事基地的場址。
★珍珠港因為白人較多,更被認為是「美國」而得到政府與民眾認同、挺身捍衛,
珍珠港事件也獲得今日的歷史地位;但當時菲律賓的美國領地其實死傷更為慘重,卻遭到忽略和遺忘。
★二戰期間,日軍兵臨城下,占領了阿拉斯加附近三座島嶼長達一年以上。美國靠著武裝阿拉斯加原住民,
再加上加拿大默許美方興建連接阿拉斯加與本土的大規模公路工程,才抵擋了日軍對西北美洲更進一步的攻勢。
★一九五○年波多黎各民族主義者發動七天暴動,後演變為暗殺總統杜魯門的行動,四年後同一批人還會在國會開槍掃射。
然而波多黎各民族主義領導者阿爾比蘇之名卻從不見於正史,甚至多數美國人都不知道波多黎各就在美國。

 

此外,本書也叩問「美帝」是如何用各種「非傳統」手段,對世界各地發揮無所不在的影響?

 

★披頭四、日商索尼,甚至是經典怪獸電影《酷斯拉》,為何嚴格上都算是「美帝」促成的產物?
★相對近期出現的合成塑膠、新的抗瘧藥物、無線電等技術突破,讓美國在全球霸權角逐中,擁有絕對優勢。
★美規、美制的強勢標準化潮流來勢洶洶。以音樂界為例,美國流行樂風靡全球,
竟讓音樂之國奧地利與其他國家放棄舊傳統,以美國認定之440赫茲當成新的標準音高。
★網路雖推動了國際溝通,卻是以英文能力為代價。網際網路誕生於美國,
也不成比例地以英文為主要媒介;虛擬世界自問世以來,一直籠罩於帝國陰影之下。
★本世紀初開始,美國藉著無人機讓戰爭的界線模糊難辨,戰鬥區與非戰鬥區的劃分並不清晰。
在新科技幫助下,美國所謂「非帝國」、「非殖民」式的攻擊行動,有了更多可取巧或繞道而行的執行選項。

 

本書的歷史敘事與資料爬梳深入淺出,卻不失宏大的國際政治史觀。
作者不忘把他力圖解答且貫穿全書的問題意識連結到現在與未來:帝國與殖民主義真的已成過去了嗎?
我們現在心中想到的美國,是怎樣的政治實體?而鮮少有人關注的「另一些美國」呢?那些地方為何存在?
存在的確切意義又是什麼?在本書中,能找到值得深省的歷史真相,
同時,還能以此反思當前國際現勢、大國角力的權力布局,以及全球地緣政治未來的可能性。

丹尼爾.因莫瓦爾Daniel Immerwahr


美國西北大學歷史學教授。研究專攻領域是全球背景下的二十世紀美國史。本書暢銷於美國書市,同時也位列二〇一九年《紐約時報》評論家評選出的年度最佳書籍,並且是美國對外關係史學會羅伯特.H.費雷爾獎(Robert H. Ferrell Prize)的獲獎作品。因莫瓦爾教授的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衛報》、《華盛頓郵報》、《國家》和《石板》等刊物。

譯者簡介

林玉菁


紐約市立大學政治學博士班,劍橋大學印度研究碩士,政大新聞系。曾任職IFRC國際紅十字與紅星月會聯合會美洲辦公室、雲門基金會、北藝大傳統藝術研究中心及國內外NGO組織。現為專職口譯、筆譯。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