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教養」是一種可怕的發明 /

  • 點閱:327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20世紀末,人類父母開始陷入「教養」過勞!
最博學的祖母級科學家出手,
導正「指南與工作化教養」氾濫亂象:

 

演化生物學 & 行為發展實證研究──
從科學與哲學理解孩子未來的真正成就,並不依靠父母的形塑與設定。

 

解放「家長任務」焦慮──
找回人類親子關係的本質初心,破解流行教養工作模式的謊言與危害,
讓家長離開「好父母」認證圈,回到與孩子的摯愛關係。

 

美國兒童發展科普暢銷書《哲學寶貝》、《搖籃裡的科學家》著者恢宏力作!
《金融時報》年度選書.多家國際報刊專文書評

 

所有父母或者想要成為父母的人都應該閱讀這本書。
任何覺得自己的人生被父母禍害了的成年人,
或許也能從這本書中獲得些許慰藉。
──伊莎貝爾.貝爾維克/《金融時報》

 

援用最新行為發展科學與演化研究,這位當過母親、現已升格為祖母的科學家高普尼克深入講述及探查孩童的學習內幕。

 

比如:孩子不同的「玩」法可能看似沒有目的,卻能觸動與引爆他們未來獨特的偏好與自信;比起閱讀知識型書籍,看更多「小說故事」的孩子則可能更具假想他人的能力,長大後能成為更具備心理學家能力的成人。

 

這本書將為現代焦慮的父母們──尤其是中產階級父母,指出更怡然幸福的明路──照顧你的孩子非常重要,但並不是形塑他們成為某種特定的人。

 

工業化社會後,大眾對「父母」的角色產生了新的期待。父母(尤其是中產階級父母)也背負了新的焦慮。

 

本書作者艾利森.高普尼克在專為此書主題應邀至Google Talk(Google公司的外部人士主題講座)講述時,就以Google的語言資料調查產品Book Ngram Viewer指出:如果查找英語世界,將會發現人們將名詞的「雙親」(parents)推展成為動詞化的「教養」(parenting)一詞,事實上是在1970年代後才被大量地使用及討論。

 

於是,教養成了一種「任務導向」性的父母「行動指南」──並產出了偉大的「父母成果願景圖」,以及許多的「待辦事項」。本書中有一例即是一位紐約的母親因為「孩子光會玩、不準備考試」而控告了孩子的幼兒園。在這起案例的討論裡,會看到人們甚至用「學前教育」(preschool)這個詞來代替「幼兒園」(child care),「彷彿跟教育孩子相比,單純照顧孩子沒那麼有價值。」作者指出──但是這種工具式的幼兒園觀點是種誤導,甚至會產生不良後果。

 

事實上,教養是一種可怕的發明。它並未改善孩子與家長的生活,而且某種程度而言,反而讓親子關係變得更糟。對當前中產階級父母而言,試著讓孩子成為「優秀的大人」,成為父母無盡的焦慮、內疚及沮喪的來源。而且對他們的孩子來說,父母在教養上所加諸的期望,也會帶給他們沉重的壓力。

 

渴望獲得教養上的專業知識,已經吞噬了中產階級父母。他們耗費數十億元在獲得教養建議與設備之上,企圖幫助孩子去面對「父母其實並不知道」的「未來」。

 

回到演化的觀點,「照顧孩子」是人類工程中,極其根本且深具價值的部分。不過這並非做木工、也不是目標導向的事業,旨在把孩子塑造成特定的成年人類型。

 

相反地,本書主張:做父母就像打造一座花園。它在於能提供肥沃、穩定、安全的環境,讓許多姿態各異的花朵綻放。也在於能培養出健全、容易適應的生態系統,讓孩子自己創造出許多各式各樣、不可預期的成年未來。更在於特定的父母與特定的孩子之間、雙方特有的人際關係,也就是一種盡心盡責、毫無保留的愛。

 

回歸親子關係本質,從「教養任務」中解放

 

教養究竟是什麼呢?怎麼樣的照顧與教育才是好的呢?這是許多父母心中的疑問。

 

父母都想養育出健康且快樂的孩子,但在這段過程中,父母總是身處掙扎、困惑當中,永遠無法預測自己當下的決定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影響,進而無法判斷自己的決定是否正確。這是不管哪個世代的父母,都會遇到的問題。

 

本書中,作者分享了自己的養育經驗、也引徵了豐富的兒童發行心理學佐證。別人眼中,他的三個兒子快樂且成功,但原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與其他父母無貳。他不知道該讓孩子們念公立或私立學校;他不知道該讓孩子們朝藝術或科技領域發展;甚至不知道孩子在高中畢業就離婚,是否正確。在每個階段,每個選擇分岔點上,他也會不知所措。所以作者想透過這本書,告訴父母們,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去煩惱這些問題,只要營造適合孩子成長的環境,讓孩子自己去摸索、模仿,並成長。

 

作者從科學、哲學和政治觀點出發,輔以自身的養育經驗,娓娓道來。作者反駁當下流行的「教養」觀念,認為大人不該用自己的經驗與觀點去指導和訓練孩子,而是應該讓孩子透過聆聽、學習和模仿的方式,找到適合的路,擷取大人們的長處,進行改變與創新,發展屬於自己的世代。

 

養育孩子,從來就沒有公式可以套用,而是應該適性發展。我們永遠都不會知道什麼樣的方式最適合孩子,也永遠不會知道孩子會面對什麼樣的未來,只有孩子自己知道這一切,只有他們自己才能找出最好的方式迎戰未來。

艾利森.高普尼克 ALISON GOPNIK

 

高普尼克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心理學教授及哲學委任教授。她是研究兒童發展與學習領域的國際知名學人,並且在《華爾街日報》執筆〈Mind and Matter〉專欄。高普尼克曾著有《哲學寶貝》(The Philosophical Baby)及《搖籃裡的科學家》(合著,The Scientist in the Crib)。她育有三個兒子,並與夫婿史密斯居於加州柏克萊。
林楸燕
 

淡江大學英文系博士班畢業,學術專長為中古世紀英國文學和歷史與莎士比亞戲劇,現任教於廣州中山大學南方學院,亦為思倍斯翻譯工作室譯者。著有《關於人生,莎士比亞的神回覆:來自莎劇的105個經典語錄》(悅知文化)

聯絡信箱:linchiuyen@gmail.com


黃書儀
 

畢業於英國里茲大學國際傳播研究所,曾任財經媒體記者、保險業公關、以及投信業行銷企劃,現專事筆譯。

譯有《第一次聊天不冷場》、《12個孩子的老爹商學院》、《英雄公司的做事習慣》、《闖世代:就用熱血打敗全球倦業潮吧!》、《練好專注力,事情再多也不煩》、《大過剩時代》、《請問你在笑什麼?》、《客評經濟的力量》、《我在投資銀行的黑色鬧劇》(以上皆為大寫出版)等。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