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臺灣美術團體發展史料彙編 /

  • 點閱:193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日治時期以來,隨著殖民政府全面性的現代化建設,臺灣美術界亦產生前所未有的質變,隨著美術教育、展覽等新型態的藝術機制出現,一個具現代文化特質的美術社會誕生,而由民間發起成立的美術團體,亦在美術現代化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1895至1945年間,如雨後春筍般興起的美術團體,不僅參與成員眾多、屬性多元,分布範圍更擴及臺灣各地,發展景況超乎想像。然而有關這些美術團體的研究,卻仍未被清楚認識。本書透過日治時期美術團體的整體考察,發掘出諸多未嘗公開的史料及圖像,藉此再次檢視臺灣近代美術史的「全像」,賦予日治時期臺灣美術團體更為客觀、系統化的意義詮釋。

白適銘.日本京都大學藝術史博士.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 現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所)教授 專長.臺灣美術史、中國美術史、東亞區域文化交流、書畫鑑定、現當代策展、藝術評論著作《日盛.雨後.木下靜涯》、《世外遺音──木下靜涯舊藏畫稿作品資料研究》( 編著 )、〈走向自由體制的文化內視──談八○年代臺灣美術的脫體制現象及街頭精神〉、〈廢除「國畫」之後──戰後水墨畫「東亞文化共同體」思想之形成〉、〈外來者或內在者?──七○年代臺灣風景畫環境經驗建構問題探析〉、〈「国家」概念の視覚化:日本殖民時代における台湾戦争画の中の国民精神〉、〈公眾與景觀──臺灣近代雕塑的公共化與社會性形塑〉、"Edge of the 'World': A Discussion on the 'Cosmopolitanism' and Trans-coloniality in Taiwanese Modern Art", "Cultural Vision from the Empire's Periphery: Taiwanese Traditional Ink Painting from Qing to Japanese Period"、〈記憶、被記憶與再記憶化的視覺形構─ 臺灣現當代攝影的歷史物質性與影像敘事〉、〈「地方色彩」問題再議──日治時期臺灣美術文化論述中的東亞視域與主體建構〉等。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