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日本人眼中的中國 : 過去與現在 /

  • 點閱:180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內容簡介★★★臺灣版獨家收錄,四位重量級歷史學者對談!★★★〈國史館館長〉吳密察〈輔仁大學歷史系主任、教授〉林桶法〈東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蔣竹山〈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副教授〉藍弘岳★探究日本學者如何養成以東洋(亞)史出發的史觀,循著他們的研究脈絡,重新認識這個21世紀的中國。臣屬、遣使、侵略、征服──位在東亞末梢的日本,四度與改朝換代的中國激起火花,從倭王到天皇,萬世一系的大和民族,如何看待一海之隔的漢族風土更迭?  「對於日本人來說,中國早已不再是那片孕育出中國文明與中華帝國的遙遠大陸世界,也不再是書本中的那個想像的世界。日本人必須要有接受中國目前這個樣貌的氣度,相互理解、彼此往來,才能有所進步與成長。」中國的改朝換代,並非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驗證,而是確保皇帝能專制的新陳代謝;以地形解構中國文化發展,可以驗證文明並非野蠻的對應,而是人類與自然間的角力;輩分、祖先與姓氏,中國的父系社會結構,如何影響漢人社會的自我認同?◎集合中日六位史學大家,從三國到明清、從自然地理到人文社科,以嶄新角度解構前所未見的中國歷史。‧以二十一世紀初的「三農危機」,回顧中國歷代王朝更迭的原因,竟源自於是否做好農業社會的產業危機管理。‧從料理、生活、服飾、音樂中,循線拆解出由各個區域合成現今中華文明的多元文化。‧從宗族輩分的稱呼和祠堂的來歷,剖析漢人文化為何習慣透過尋根訪祖來尋找自我認同。‧以「中國」一詞的出現,論東西方政經交流的脈絡。‧用中國史中出現的日本記述,細數四段中日關係變化的關鍵。◎同處東亞,同樣受過中華漢族文化洗禮,日本這樣看待過去和現在的中國。評價過去文明中國的美好,同時抱持對現代中國的負面印象──日本和臺灣,對於中國的情結如此相似,在談論過去的歷史時,無法去掉中國不談、無法切割漢文化帶來的影響。撰寫〈中國‧歷史的長河〉系列的當代日本史學家們,有別於他們的上一代師長,不僅熟悉外文文獻,更能講得一口道地中文,不僅能直接檢視中國史冊中的記載,更跳脫文字的平面感受,實地到中國當地考察,接觸當地風土,驗證史冊上的記述,得以從各個角度,分解出歷史中尚未被論證過的脈絡。一直以來,臺灣對於中國的認識,都是透過教科書的條列敘述,片面且不切實際的神話描述,居於二十世紀以來不斷變動的全球局勢之後,也讓臺灣人難以跳脫臺灣海峽的兩岸觀點,無法從亞洲、甚至從全世界的視點發現現代的中國。以政治學科、地域研究、社會科學、人文思想等不同的面相解讀中國歷史,當我們能用這種全方位的觀點解讀帶狀的歷史事件時,也就更具備宏觀未來的能力。

尾形勇一九三八年出生於日本愛媛縣。東京大學文學部東洋史學科畢業。文學博士。曾任東京大學教授、立正大學教授,現為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主要著作:《中國古代的「家」與國家》、《東亞的世界帝國》(「visual版 世界的歷史8」)、《中國歷史紀行》等。本系列叢書的編輯委員。鶴間和幸一九五〇年出生於日本東京。東京教育大學文學部畢業。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修畢。文學博士。現任學習院大學教授。專攻中國古代史。主要著作:《始皇帝陵與兵馬俑》、《秦的始皇帝》、《始皇帝的遺產》(「中國‧歷史的長河3」)、《人間・始皇帝》等。本系列叢書的編輯委員。上田信一九五七年出生於日本東京。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碩士課程修畢。現為立教大學文學部教授。專攻中國社會史。主要著作:《傳統中國》、《森與綠的中國史》、《老虎講述的中國史》、《海與帝國》(「中國‧歷史的長河9」)。本系列叢書的編輯委員。葛劍雄一九四五年出生於中國浙江省湖州。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博士課程修畢。復旦大學教授。歷史學博士。專長為中國史、歷史地理。主要著作:《西漢人口地理》、《中國人口發展史》、《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中國移民史》等。王勇一九五六年出生於中國浙江省。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研究所畢業。曾任職於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現為浙江工商大學教授。專長為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日文著作有《聖德太子時空超越》、《唐朝所看到的遣唐使》、《中國史中的日本印象》等。礪波護一九三七年出生於日本東大阪市。京都大學文學部史學科畢業。文學博士。曾任京都大學教授、大谷大學教授,現為京都大學名譽教授。主要著作:《唐代政治社會史研究》、《馮道》、《隋唐的佛教與國家》、《隋唐帝國與古代朝鮮》(合著「世界的歷史」6)等。本系列叢書的編輯委員。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