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 /

  • 點閱:286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完整一個現代臺北市的出現,並非人口增加、市地擴張的「自然」結果,而是現代權力在空間上運作的「社會」產物。清代的傳統治理 「看不見」擁有獨特意義的「地方」;日治時代的現代治理則從根拆解地方的原有意義,從而「看得見」每塊空無意義的「空間」。清末到日治的社會變遷深沉而複雜,透過臺北現代都市空間的出現,似乎可以窺見現代社會(modern society)的登臺之路。 在這條現代空間之路,地方情感已被剝除,任何空間皆可停泊,但也將不再久留。這是易於流動的「空間」,易於看穿、易於監視、易於穿越,卻不是可以積累生命意義的「地方」。 此乃是條不可逆也不可擋的旅程,但活在現代空間裡的我們,終究仍須省思如何會走到這樣的時代。現代化未必是什麼好字眼;推動現代化也未必是值得禮讚的事。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現代都市空間的出現,只是在說明臺北有過這樣一個美麗的汙名。

蘇碩斌 國立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副教授,臺灣大學社會學博士,曾任教世新大學社心系。學術專長為文化、都市、休閒、媒介等領域,著有《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譯有《基礎社會學》(合譯)、《媒介文化論》、《博覽會的政治學》(合譯)。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