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臺灣教育發展史 : 見證百年樹人的希望工程 /

  • 點閱:238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讓第一位國家教育學博士告訴您,四百年來臺灣如何走出文明之路。
要了解臺灣教育的整體發展,必須從源頭開始。
本書從臺灣歷史之初,研探臺灣教育自大航海時代西方人占領,到明鄭三代拓殖,再經清代兩百一十二年經營,至割讓日本殖民統治期間之文明乍現、化民成俗的概況。然後詳述自臺灣光復一九四五年至二○一五年的重大教育課題,如:政府遷臺初期的教育、國民教育、技職教育、課綱教科書、師資培訓、高等教育、終身教育,以及教育改革、教育創新與國家願景等。「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本書將為所有關心臺灣教育的有心之士提供最完整的參考。
【推薦】李教授以其對臺灣歷史與教育的專業訓練與知識,撰著《臺灣教育發展史》一書,內含臺灣四百年開發史的研探,描述臺灣近七十年來教育發展的歷程與成果,系統分明,綱舉目張,文句流暢,對青年學子了解臺灣歷史、文化、人物與事蹟,可有莫大的裨益。——中華民國前副總統連戰
    李教授是個勤懇治學的人,他在行政與教學之餘,經常有許多著作出版,這本《臺灣教育發展史》,在當前「臺灣學」與「臺灣史」深受學術界關注時期,適時出版,相信對於臺灣過去的回顧與當前、未來臺灣的發展指向,有其一定的貢獻。——中華民國前考試院院長許水德
吳清基(教育部前部長)           李大偉(健行科技大學校長) 周  濟(世新大學教授)           林振春(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理事長)  林新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授)   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公司創辦人) 張新仁(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校長)   張德永(臺灣師大社會教育學系主任)  許添明(臺灣師大教育學院院長)   陳世圯(葛瑪蘭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陳伯璋(國立臺南大學講座教授)   黃聰亮(南榮科技大學校長)  楊國賜(亞洲大學講座教授)       楊朝祥(佛光大學校長)              葉宏燈(東莞台商子弟學校董事長)聯名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讓第一位國家教育學博士告訴您,四百年來臺灣如何走出文明之路。
要了解臺灣教育的整體發展,必須從源頭開始。
本書從臺灣歷史之初,研探臺灣教育自大航海時代西方人占領,到明鄭三代拓殖,再經清代兩百一十二年經營,至割讓日本殖民統治期間之文明乍現、化民成俗的概況。然後詳述自臺灣光復一九四五年至二○一五年的重大教育課題,如:政府遷臺初期的教育、國民教育、技職教育、課綱教科書、師資培訓、高等教育、終身教育,以及教育改革、教育創新與國家願景等。「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本書將為所有關心臺灣教育的有心之士提供最完整的參考。
【推薦】李教授以其對臺灣歷史與教育的專業訓練與知識,撰著《臺灣教育發展史》一書,內含臺灣四百年開發史的研探,描述臺灣近七十年來教育發展的歷程與成果,系統分明,綱舉目張,文句流暢,對青年學子了解臺灣歷史、文化、人物與事蹟,可有莫大的裨益。——中華民國前副總統連戰
    李教授是個勤懇治學的人,他在行政與教學之餘,經常有許多著作出版,這本《臺灣教育發展史》,在當前「臺灣學」與「臺灣史」深受學術界關注時期,適時出版,相信對於臺灣過去的回顧與當前、未來臺灣的發展指向,有其一定的貢獻。——中華民國前考試院院長許水德
吳清基(教育部前部長)           李大偉(健行科技大學校長) 周  濟(世新大學教授)           林振春(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理事長)  林新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授)   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公司創辦人) 張新仁(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校長)   張德永(臺灣師大社會教育學系主任)  許添明(臺灣師大教育學院院長)   陳世圯(葛瑪蘭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陳伯璋(國立臺南大學講座教授)   黃聰亮(南榮科技大學校長)  楊國賜(亞洲大學講座教授)       楊朝祥(佛光大學校長)              葉宏燈(東莞台商子弟學校董事長)聯名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李建興/著李建興,字榮生,臺灣宜蘭人。
主要學歷:1中華民國第一位國家教育學博士。2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河瀑校區教育碩士。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教育碩士。4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學士。
主要經歷: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教授、系主任。2教育部政務次長、常務次長、主任祕書、中教司長。3國立臺北大學首任校長。4臺灣首府大學、臺北城市科技大學、南榮科技大學等校講座教授。5私立聖母護專校長、國立嘉義師範學院校長。6遠見天下文化基金會、歐豪年文化基金會、華視文化基金會、葛瑪蘭文化藝   術基金會等董事。7國家交響樂團團長。8中華臺北亞特蘭大奧運(一九九六)、美國水牛城世大運(一九九三)、日本福岡世大運(一九九五)及義大利西西里島世大運(一九九七)等次團長。
現任職務:1臺灣省教育會理事長。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名譽教授。3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教育文化組資深顧問。
榮譽:1中華民國斐陶斐榮譽學會「傑出成就獎」(二○一五年)。2教育部一等教育專業獎章(二○一四年)。3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傑出國際教育家獎」(一九九四年)。4教育部教育科學術獎(一九八五年)。5教育部社教有功人員獎(一九八三年)。6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傑出校友獎」。7教育學術團體聯合會:木鐸獎兩次、服務獎一次。
著作:1自一九七八年起,著有《社會教育新論》、《中國社會教育發展史》等書,合計三十二種。其中《社會教育與國家建設》獲教育部教育科學術獎。2近幾年著有:《師範人生》、《教育新思維》、《教育新境界》、《百年教育》、《社會學新論》等書。最新著作:《臺灣教育發展史》(二○一六年)。 【自序】
走向文明之路二○一五年,是臺灣光復七十週年,也是對日抗戰利七十週年,是值得歡欣鼓舞的日子。本書於此時出版,正像在「臺灣學」地圖板塊上增添了一片喜慶的成分,值得欣慰。回顧臺灣四百年的開發史,充滿可讀可寫、可歌可泣、可悲可嘆的史實,詩人余光中教授於二○一一年三月,在其大作〈瑰奇的祖母綠〉一詩,形容臺灣的歷史身影:最初是葡萄牙人的瞳孔反映這美麗的海島驚呼了一聲 IIha Formosa!一塊瑰奇的祖母綠用潔白的浪花鑲崁別在南中國海的胸前讓西班牙與荷蘭的水手都望呆了羽禽起落鹿角出沒帆檣來去最後是明末孤墳的大纛由北望的國姓爺升起這詩中有畫,畫中有劇,正是描述四百年來從未開化的處女地,走向文明現代化臺灣的開端。坦誠的說,筆者不是專業的歷史學者,也不具有專業的史學素養,一生對歷史或歷史事件具有高度的興趣,讀大學時幾乎要選讀歷史系,因此只能在教育專業領域中,以「教育史」為主題,撰寫這本《臺灣教育發展史》。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臺灣教育發展的歷史探源」,從臺灣歷史的源頭,開始研探臺灣教育之起始及文明乍現、化民成俗的概況。臺灣教育成長的起始,像任何其他文明系統的成長一樣,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簡單到複雜,從粗糙到精緻,進而發揚光大,蔚然大觀。但臺灣在這些歷史進程中,有更多的波折、更多的轉換、更多的分裂、更多的悲情。從宏觀角度來看,臺灣歷經大航海時代西方人的殖民占領、明鄭三代的拓殖,再經清代長達兩百一十二年的漢人移民墾殖與建省,最後淪入割讓日本的殖民統治長達五十年。這些歷史的恩怨情仇,最常聽到的說法是:臺灣是「化外之地」,臺灣人或原住民是「化外之民」,「臺灣是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甚至「做為臺灣人的悲哀」,無一不是沉淪、消極、悲情與憤怨。歷史真是這樣無情嗎?一九九七年筆者曾率領「中華臺北代表團」赴義大利西西里島參加「世界大學運動會」。初始,筆者對西西里島非常陌生,只知道它是三K黨的根源地。但經十日的參訪,看它壯觀、整齊的運動場館,走訪它的大街小巷及高樓大廈,見到市場的景氣與繁榮,立即一改舊觀。歷史告訴我們,西西里島因地處義大利南方海上,面積兩萬五千平方公里,比臺灣略小,但因位於地中海航運要衝,地位非常重要,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造成無數次的戰爭或占領,例如:埃及、腓尼基、迦太基、葡萄牙、西班牙、法國、英國及義大利等都曾經占有它。可見,西西里島的地理與歷史與臺灣相似,臺灣並不是獨一無二的。筆者從這裡看到:環境是歷史的決定因素,歷史是環境的產物,人決定一切歷史,人決定人的一切。臺灣人哪有什麼悲觀的權利?若進一步言,臺灣不必強求「大而強」,可以自然創造「小而美」。臺灣努力向前的目標可以是「東方的瑞士」,更可以是東方的「桃花源」。這個理想社會的境界應該是秉持自由、民主、幸福與和平的核心價值。1自由:人民享有在憲政體制內的一切自由。2民主:直接或間接的選舉與民主的生活方式。3幸福:免於匱乏、安居樂業的滿足。4和平:免於戰爭恐懼,兩岸與國際的永久和平。本書上篇的歷史探源,年代較為長遠,資料較為難覓,加以筆者必須藏拙,篇幅自較簡略。其次,本書下篇題名為「七十年來臺灣教育發展」,這是本書的重點,起自臺灣光復一九四五年至二○一五年共計七十年,這期間所發生的重大教育課題,如:政府遷臺初期的教育、國民教育、技職教育、課綱教科書、師資培訓、高等教育、終身教育,以及教育改革、教育創新與國家願景等,共分九章,逐一詳述,大略已涵蓋七十年來臺灣教育發展重大事實與內涵,尤其〈教育改革與教育發展〉一章,是以客觀、透明、公正與專業的立場,加以描述與評論,無以迴避。臺大齊邦媛教授在她的名作《巨流河》一書中,提到她「深切了解,此書未寫我將死不瞑目」,多麼的堅毅與悲壯,就這樣,她完成了她的巨作。筆者雖無如此意志,但大半生以來,一直有一種使命感,如不完成,終難入眠;甚至在撰寫本書期間,罹患了後腦幹缺氧症,暈眩病倒兩次,失覺數次。惟筆者是中華民國第一位國家教育學博士(民國六十六年教育部部長頒授學位證書),曾在教育部擔任次長等職務十二年有餘,又擔任大學校長等職,近七十年臺灣教育發展史大多與筆者的學習、工作與理想息息相關,不能置身事外而勉力為之。近七十年的臺灣教育發展,就筆者體認具有下列各項特性:1政策上:中央及地方政府皆全力支持教育,重視程度遠超過其他政務,所謂:「窮不能窮教育,苦不能苦孩子」是也。2經費上:原以《憲法》第一六四條保障「教育經費」,後來修憲凍結該條文,改以《教育經費分配與管理法》為依據。規定中央或地方政府每年教育預算以前三年教育支出平均數之二十一點五(現再增加一%)為基準。3制度上:我國學制自民國十一年起,即依美國「六三三四」制為基礎,政府遷臺後學制從未大改,有則即依現實需求稍加修正,如:技術及職業教育。4幼兒教育:「幼托」已整合,通稱「幼兒園」,三至六歲之學前幼兒教育由教育部主管,五歲起免費,減輕家庭負擔,冀求提高生育率及幼兒教育普及率。5國民教育:光復後,以推行六年國民教育及國民補習教育為主,民國五十七年起延長為九年國民教育,並實施「以職業教育為主的國民教育」,民國一○三學年度(二○一四年八月一日)起,再延長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6技職教育:臺灣教育特別重視職業教育,規定高職與高中比例在五比五之間,並推動技術學院及科技大學,力求與產業接軌,建教合作與務實致用。7課綱與教科書:課綱採一綱多本,課綱加速修正,教科書從「統編本」改制為「審定本」。開放書商出版,由各校自由選用。8師資培訓:中小學等師資培育由一元改為多元,「計劃性」改為「開放性」,各大學及師範校院可申設「師資培育中心」,儲備後,通過檢定取得師資資格,再依聘用,評鑑擔任中小學教師。9高等教育:光復初期大學校院只三、 四所,隨著政經發達,廣設高中、大學後,大專校院曾達一六七所之多。目前遭遇少子化時代,大學校院轉型、改制與退場,並朝國際化、精緻化與民主化發展,提高人才培育及為國育才。10終身教育:臺灣已邁向高齡化、朝超高齡社會發展,高齡者終身學習已成為趨勢,廣設社區大學、樂齡大學、長青大學等終身學習機構已更加普及化。11教育改革:臺灣自一九八七年解嚴以來,民間教改團體紛紛成立,關注各種教育改革,政府已給予積極回應,因此在政府與民間通力合作下,教育有更大之發展。12教育創新:國家面臨自由化、民主化、多元化、本土化與國際化下,教育不再保守而必須不斷鬆綁,開放與創新。以上十二項,是近七十年來臺灣教育發展的重要面向,涉及層面殊廣,深入了解並不容易,所幸,筆者從三方面得到必要的文獻資料或人員協助,因而能「得道多助」順利完成本書:第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職員及圖書館多年來以「教育見長」,為教育資料的寶庫,本書中有關「臺灣史」之藏書資料,大多借自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每次期限最長可達半年,十分方便。而臺灣師大教育學院許添明院長及社會教育學系主任張德永等協助甚多,特此感謝。第二、教育部:本書需要參閱政府公報及文獻出版品甚為殷切,如:歷次全國教育會議實錄、歷次教育年鑑及各級各類教育白皮書或報告書等,筆者承教育部老同事之情誼,取用十分方便,其中最感謝教育部終身教育司司長黃月麗與祕書處處長周以順先生、曹翠英小姐及馮雲禾祕書,沒有他(她)們的協助,本書難以完成。第三、臺灣省教育會:臺灣省教育會成立於日據時期,臺灣光復後繼續為全省中小學教師之研究、進修與福利而貢獻,績效卓著。尤其其重要出版品《臺灣教育》雙月刊,出版已達六九五期,每期教育新知內容新穎豐富,足堪參考。非常感謝筆者的同事們:張粲純祕書及許瓊文、陳惠芝、葉秋眉小姐及陳宗亮先生等人協助特多,並代為以電腦處理文稿,使本書得以逐步完成,至為感佩。本書初稿草就,承丁導民博士與盧宸緯博士先行閱覽,指出某些缺失與改正,至為感謝。另承蒙連前副總統永平先生、許前考試院院長水德先生賜序,極為榮寵,並為本書增光不少。又承歐大師豪年慨允題字,尤為欽佩與感謝。此外,本書承遠見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創辦人恩師高希均教授及王力行發行人指導,出版部總經理林天來鼓勵以及林育如、李桂芬、鄧瑋羚及李美貞小姐等協助企劃編輯,併此感謝。本書之撰寫,筆者每天皆以全心全力為之,不遑他顧,近一年來眼見文稿逐步進展,甚覺欣慰,茲本書已順利完成,要特別感謝全家人給予之支持與協助,內人王壽子女士、女兒李宣家、兒子李秉倫等帶我看醫生、取藥與照顧飲食等協助,家人之溫情與倫理是最大之安慰。媳婦黃真瑱老師、五個孫子女政祺、伃芳、政凱、奕賢與伃欣等安慰阿公,帶給歡笑,亦是極大的支持力。本書既已完成,「醜媳婦總要見公婆」,不當或錯訛之處,懇請學者專家指正是幸。 推薦序  繼往開來——教育改革與發展  連戰推薦序  為未來教育指出方向  許水德自  序  走向文明之路
上篇 臺灣教育發展的歷史探源第一章 海島曙光與教育成長一、文獻上的臺灣二、原住民族漂流臺灣三、唐山過臺灣四、化民成俗 文明乍現
第二章 大航海時代的臺灣與教育(一六二四∼一六六一)一、葡萄牙人呼喊美麗島二、荷蘭人在臺的經貿與教育三、西班牙人的中繼站
第三章 明鄭三代經營臺灣(一六六一∼一六八三)一、鄭成功反清復明二、鄭經的反清基地三、鄭克塽兵敗降清四、明鄭政經治理五、明鄭文教設施
第四章清代前期的臺灣與教育(一六八三∼一八四○)一、清代前期的治臺政策二、移民墾殖與土地開發三、清代臺灣抗官事件四、清代臺灣分類械鬥五、清代臺灣文教與科舉
第五章 清代後期的臺灣與教育(一八四一∼一八九五)一、列強窺伺二、開港貿易三、臺灣建省四、沈葆楨、丁日昌、劉銘傳五、新式學校
第六章 日治時期的臺灣與教育(上)(一八九五∼一九四五)一、南進政策二、甲午戰爭三、馬關條約四、臺灣民主國五、全島抗日與平息
第七章 日治時期的臺灣與教育(下)(一八九五∼一九四五)一、教育政策二、三階段教育發展三、主要的學校制度四、殖民教育與現代化
下篇 七十年來臺灣教育發展第八章 政府遷臺初期的教育(一九四五∼一九五○)一、教育政策二、教育行政三、學校制度四、重要教育措施五、結果驗證(光復前後比較)
第九章 教育普及與國民教育發展(一九五一∼一九六八)一、人口爆炸—人力資源—人口紅利二、初中入學競爭 惡性補習猖獗三、九年國教規劃方案四、九年國教籌備過程五、九年國教實施及成果六、九年國教問題探討
第十章 務實致用:技術及職業教育發展(一九六八∼二○一五)一、技職教育體制二、技職教育缺失三、技職教育問題四、技職教育策略
第十一章 一綱多本:中小學課綱教科書發展(一九八七∼二○一五) 一、一綱多本二、課綱階段發展三、教科書的發展、審查與選用四、課綱與教科書之展望
第十二章 質量並進:中小學師資培訓與發展(一九七九∼二○一五)一、師範學校基礎期二、《師範教育法》時期三、《師資培育法》時期四、《師資培育法》再修正時期
第十三章 鬆綁自主 整併退場:高等教育的發展(一九八七∼二○一五)一、增量發展二、大學獨立自主途徑三、轉型、整併與退場機制四、多元發展方向
第十四章 高齡化與終身教育發展(一九九五∼二○一五)一、高齡化社會來臨二、邁向終身教育政策三、補習教育與進修教育四、社區大學與樂齡大學五、社會教育機構六、終身教育之展望
第十五章 教育改革與教育發展(一九八七∼二○一五)一、教育改革的洪流二、教育發展的回應
第十六章 國家願景與教育創新(二○一五以後)一、八項願景二、教育創新三、全面而長期的教育發展四、未來教育發展願景與目標結語附錄一 作者簡歷附錄二 主要參考書目 臺灣教育成長的起始,像任何其他文明系統的成長一樣,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簡單到複雜,從粗糙到精緻,進而發揚光大,蔚然大觀。但臺灣在這些歷史進程中,卻有更多的波折、更多的轉換,平添更多的分裂、更多的悲情。然而,儘管環境是歷史的決定因素,歷史是環境的產物,但終究仍是人決定一切歷史,是人決定人的一切。
臺灣自一九四五年光復以來迄今,期間所面臨的重大教育發展課題,類如:一開始如何打破日據統治下的不平等受教權利,到逐步建構完整的國民教育、技職教育,進而專注師資培訓、高等教育、終身教育,以及因應潮流的教育改革、教育創新等,都是在面臨自由化、民主化、多元化、本土化與國際化的浪潮下,逐步落實這塊土地上百年樹人的重要進程。鑑往可以知來,未來的臺灣教育,將在這七十年的奠基下,繼續努力向前!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