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贏在中國 : 南僑在中國豐碩的12年 /

  • 點閱:131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陳飛龍第一本親自授權的大陸經商成功經驗分享!57年前以肥皂起家的南僑集團,在兩岸華人市場獨樹一格西進才十二年,就成功打下在中國油脂與餐飲兩片江山。南僑成功案例廣受台大、政大等企管學院熱烈引用與探討!從一塊小肥皂起家的南僑集團,西進不過十二年,竟在大陸打下油脂與餐飲的兩片江山。走過半個世紀、橫跨海峽兩岸的南僑集團,無論賣油脂或開餐館,一向擅長「走自己的窄路」、「做小池塘的大魚」、「領先市場、創造獨占價值」等強調差異化的經營模式,在兩岸華人市場獨樹一格,其成功案例廣受企管學院引用與探討,本書也因此而生。書中將深入剖析南僑集團在大陸勝出的經營之道。工商時報、經濟日報、三立、TVBS、年代、非凡、中廣、NEWS98等專訪推薦!由兩位管理學大師元智大學榮譽教授許士軍及政大前副校長司徒達賢專序推薦!從一塊小肥皂起家的南僑集團,西進不過十二年,竟在大陸打下油脂與餐飲的兩片江山。 走過半個世紀、橫跨海峽兩岸的南僑集團,無論賣油脂或開餐館,一向擅長「走自己的窄路」、「做小池塘的大魚」、「領先市場、創造獨占價值」等強調差異化的經營模式,在兩岸華人市場獨樹一格,其成功案例廣受企管學院引用與探討,本書也因此而生。書中,將深入剖析南僑集團在大陸勝出的經營之道。本土企業,迎戰全球化競爭善於策略布局的陳飛龍,從南僑「一再突圍、應變求變」的歷史軌跡,定位出企業的經營方向,並找出因應長期生存的策略。陳飛龍指出,要到大陸投資,一定要比在台灣做得更好才可以去,而且,經營水準至少要比大陸現況進步個三、五年,才會有競爭力。如果到大陸經營只是「移轉人力」去做食品業;那麼,品質不會升級,同時也創造不出附加價值,他認為這樣的作法風險極大:「食品與口味有關,是非常本土的產業。如果我們的人力與他們相當,或許只領先幾年,例如包裝較為精緻或在這行業的經驗較豐富。但光靠這樣子,很容易被大陸當地企業或外來的『列強』打敗﹗」Part A:上海寶萊納的故事提到南僑,沒有人不知道陪伴我們將近60個年頭的「水晶肥皂」;但您可能不知道,現在的南僑已經捲起袖子,進廚房洗手作羹湯,用各國美食滿足越來越多消費者的胃口。從工業油脂到餐飲,這樣的多角化經營的轉變,以美食家著稱的南僑集團陳飛龍會長扮演了最重要的舵手。1996年,南僑與百年的德國啤酒品牌寶萊納簽約,進軍上海餐飲市場。從德國啤酒花園寶萊納、日式頂級燒烤餐廳仙炙軒、鎖定商務客的西式高級餐廳濱江壹號樓,到進軍連鎖餐飲市場的貝可利與太鼓甜品,南僑如何將一個品牌發展到多品牌,這就是接下來我們要和您分享的故事了。本書提供六個個案,讓您一道道地品嚐。首先端上來的就是主菜:第一個的個案,綜觀了1996年到2008年上海寶萊納集團的發展歷程,討論其多品牌發展策略與客製化連鎖策略,以及南僑集團和上海寶萊納集團未來的成長策略。第二道菜挑戰您的胃口!讓您回顧當第二家寶萊納新天地店成立時,車程不到十分鐘距離的寶萊納汾陽店也面臨轉型,以及上海寶萊納集團由單店經營到連鎖經營所面臨的改變。第三道菜,藉由比較仙炙軒與濱江壹號樓個案,來討論上海寶萊納餐飲集團涉入高級餐飲市場區隔之決策,以及展店能力的議題。第四道菜,透過瞭解貝可利咖啡麵包店與太鼓甜品輕食的發展過程,來探討擅長客製化的寶萊納餐飲集團如何發展標準化連鎖店策略的可行性與挑戰。第五道菜則讓您來當當寶萊納濱江店總監、認識店內的營運概況,探討寶萊納單店的經營決策與餐飲作業管理等議題。還有,當你面對餐廳外排長龍等待的客人或是週五晚上的200人慶功宴,又該如何是好?最後的甜點,將場景拉回台灣,探討上海寶萊納餐飲集團返台經營之策略。藉由比較台灣寶萊納與上海寶來納的定位與行銷策略,思考台灣寶萊納的未來發展。六個個案擺在桌上,您可能無從選起,或是覺得有再多的胃也不夠裝。我們想說,別擔心,您不用是策略管理大師才能消化這些個案;最重要的是,藉由個案提供的資訊與討論問題,您或許可以開始認識桌上美食背後的食譜與烹飪秘訣。Part B:南僑油脂的故事南僑以製造肥皂起家,油脂是製造肥皂的主原料。可以這麼說,南僑做了多少年肥皂,就與油脂打了多少年交道。但是,作肥皂的是工業用油脂,跟南僑後來跨進的食用油脂領域又不同!還有,南僑跨足食用油脂的產業之後,為何不專心一意地伺候食品製造業這樣的大型客戶,反而轉過身來,蹲低姿態地去服務小麵包店?從南僑油脂事業的發展軌跡,我們可摸索出相當多的決策思維與遠見,以及在面對挑戰、甚至是自我挑戰時的正向心態。探討南僑油脂的發展過程,主要分為兩個個案。第一個個案:正文就以經濟起飛的1970年為起點,檢視台灣南僑油脂事業的發跡與發展策略。南僑化工為何選擇以製造肥皂起家?後來為何要多角化經營且選擇進入食用油脂市場?還有,為何選擇烘焙油的產品做為踏入此領域的踏腳石?甚至還為了客戶而涉入冷凍麵糰的市場……透過這些決策,我們可一窺南僑特殊的經營思維。此外,本段也說明了南僑油脂在面對不同顧客時,如何利用顧問式行銷來回應不同需求,牢牢地鞏固了客戶關係,進而獨佔這塊市場。唯有了解這段歷史、洞悉南僑在台灣發展三、四十年的來龍去脈,我們方能理解為何南僑進軍大陸僅十二年就能有今日這樣的成績。1990年代,大陸已然成為世界工場,且逐漸有即將轉為世界市場的態勢。許多在1980年代就西進到大陸發展的台灣傳統製造業,有些已出現經營不善的問題;然而,南僑企業卻以傳統製造業裡的油脂產業,開始登陸中國。第二個個案:描述南僑油脂從1996年到大陸設廠的發展歷史與現況。從南僑油脂進入中國的考量點,在中國大陸開拓新市場面對機會與威脅時的動作,以及在幅員遼闊的中國大陸如何貼近客戶的作法……我們可以理解企業發展的布局與拓展版圖的權衡關鑑有那些。此外,亦提及南僑油脂在台灣深耕麵包店的的「顧問式行銷」,到來大陸是如何被執行的?最重要的是,讀完這部份,您將恍然大悟:原來,南僑企業後來進軍餐飲業,其實是出自深謀遠慮的策略性思考;並非因為領導者本身就是個懂得吃的美食家!在閱讀這些個案的過程,希望引領讓讀者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同時也能以同等高度的視野來宏觀全局。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