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法蘭克福學派 /

  • 點閱:224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法蘭克福學派





「法蘭克福學派」源自德國威瑪共和初期,法蘭克福大學的「社會研究所」。納粹統治期,該學派成員流亡海外,在浩劫中繼續開創、突破現實,進而在二次大戰之後,完成社會理論的一個重鎮。「法蘭克福學派」早期成員,如阿多諾Theodor-W.Adorno)、霍克海默(Max Harheimer)與馬庫色(Herbert Marcuse)等,發展出一套稱為「批判理論」(Critical Theory)的社會學說,影響所及包括哲學、社會學、政治學、文化與意識型態各個層面。年輕一代的成員。特別是哈伯瑪斯巴達(Hbermas)的著作和思想,也引起整個歐美學界的爭相討論。


「法蘭克福學派」創始於本世紀三零年代的德國,理論上,它深受黑格爾、馬克思、韋伯、以及狄爾太、盧卡奇與胡賽爾的影響;實踐上,它深受本世紀出歐洲各國社會革命的影響,尤其一次大戰後,戰敗的德國內部逐漸興起法西斯主義,更直接成為它的裡論落實在實踐上的批判對象。無論從霍克海默與阿多諾,或是從馬孤哲與哈伯瑪斯的著作中,我們都可以發現「法蘭克福學派」在理論與實見踐上的論點,乃是奠機於一個屬於十九世紀末與二十世紀出的歐洲哲學傳統,涵攝著人文的世界觀對自然的世界觀的不滿,以及人文社會科學的方法論對自然科學方法的分庭抗體。在這個傳統中,它為自己的批判精神建立了更具權威性的論證。


基本上,這不是一本以介紹「法蘭克福學派」為首務的書。它著重於從近三、四十年來,西方工業國家邁入後其資本主義的過程中的歷史經驗,來檢驗「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理論,因此批評多於介紹,但本書譯者仍認為一個以批判為機本思維活動的學派該接受來自不同立足點的批判,因此本書將值得你一探究竟。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