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啓蒙的符號 : 數學符號的誕生、演化和隱藏的力量 /

  • 點閱:259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啟蒙的符號:數學符號的誕生、演化和隱藏的力量》Enlightening Symbols: A Short History of Mathematical Notation and Its Hidden Powers 探索數學符號的根源,了解數學符號的力量 一部符號簡史,跨越想像世界和經驗世界的思維演化史! 數學符號怎麼來的?沒有數學符號的世界是什麼樣子? 數學符號涉及人類文明的起源、東西文化的交融、心理學的解釋、歷史的定義,這個人類共通的語言如何演變為今日的形式? 這些符號為我們的世界帶來何種天翻地覆的變化,讓我們得到什麼、失去什麼? ◎ 符號簡史 2 + 3 = 5,一個完美的數學句子,有主詞、連接詞和動詞。只要一秒就能讀懂。 儘管我們所有人都經常使用基本運算符號,例如「+」、「−」、「=」,卻很少人知道大多數的數學符號是16世紀之後才開始出現的。 在這些符號誕生之前,數學家如何進行他們的工作? 沒有符號的「數學」對現代人來說顯然難以想像,「數學語言符號化」如何改變我們的思慮? 符號是不是我們認識外在世界、建立知識的必要條件?而數學符號作為一種特殊的知識,與其他知識有什麼不同? 從數千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到17世紀科學革命至今,從絲路到波斯御道,從中國到西方,本書敘述了數學符號系統發展背後引人入勝的故事,說明符號剛開始是如何 被運用的,一個符號如何逐漸取代另一個符號,最終成為獨立而放諸四海皆準的語言系統。 數學作為一種符號文字,在潛意識與心理等方面深深影響我們的思考、情緒和理解。數學符號是我們在面對看不見、摸不著的「未知」探索時,唯一具有形體的依據。 從文字、縮寫到記法,數學符號的演化,是人的思維的演進。 數學符號的力量,改變我們思考這個世界的方式。 ◎ 符號三部曲 本書分為三部,第一部探討「數」的歷史和它與不同語言文化的關係;第二部的主角是「代數」,從符號的角度解析數學知識與自然知識之間的關聯;第三部深究符號的力量,討論「數學」作為一門知識、一種符號文字,跟我們的心理狀態、我們生為「人」的關係。 本書作者馬祖爾是著名數學科普作家,他在書中敘述了我們的數學符號系統發展曲折詭譎的歷程,檢視過去兩百年間史學家對數系起源的爭論,詳查細究各文化中關於數的數學史和基本原理。他從修辭學乃至符號的角度推導代數的變化過程,論證在16世紀之前,多是運用書寫的方式來表述數的名稱,寫成像散文或詩一樣的文體。 他也研究了數學符號在潛意識上和心理學上對數學思考、意義、表達方式、理解力的作用,並且探究這些符號如何透過「相似」、「結合」、「恆等」、「類似」、「重複意象」來影響我們,它們如何藉由潛意識的結合推得新概念,它們如何在經驗與未知之間建立連結,還有它們如何裨益基本數學的傳達。 當數學的語言漸漸開始符號化(加減乘除、等於、無限、未知數等符號出現),脫離口語文字的束縛,也象徵了人類的抽象知識提升到一個完全不同的層次。

作者介紹 約瑟夫.馬祖爾 Joseph Mazur 美國馬爾波羅學院(Marlboro College)榮譽數學教授,教授課程涵蓋與數學相關的各領域,包括數學史和數學哲學。 MIT數學博士,古根漢獎助金得主(Guggenheim Fellow)。 著作包括《雨林中的歐幾里德》(Euclid in the Rainforest,入選筆會╱瑪莎‧阿爾布蘭德獎﹝PEN/Martha Albrand Award﹞決選名單)、《運動悖論》(The Motion Paradox)、《運氣有什麼用?》(What’s Luck Got to do With it?)等書,致力於普及科學。 其兄長為哈佛大學著名數學教授巴瑞‧馬祖爾(Barry Mazur)。 譯者介紹 洪萬生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CUNY)博士,主修數學史、科學史,輔修數學哲學、科學哲學。曾任職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講授數學(社會)史、數學哲學與HPM(數學史與數學教育之關連)專題,並主持「臺灣數學博物館」(science.math.ntnu.edu.tw/museum)網站,透過網路結合科普同好,分享國內外數學普及活動的學術與教育資源,對於推廣數學普及讀物的書寫、出版及閱讀不遺餘力。 洪贊天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英文系畢業,現專職翻譯工作。 英家銘 臺灣師範大學博士,現任臺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曾任中學教師、臺灣師範大學助教與中原大學講師。研究興趣與教學專長為數學史與科學史,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對數學、天文、歷史、哲學、科幻,以及棒球運動等有廣泛的興趣。 黃俊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博士,現任教於臺北市立和平高中,主修數學史與數學教育,主要研究領域為江戶時期日本數學史(和算史)。曾合譯《數學偵探物語》、《掉進牛奶裡的e和玉米罐頭上的π》、《這個問題,你用數學方式想過嗎?》、《蘇菲的日記》等書,並與洪萬生教授等合著《摺摺稱奇:初登大雅之堂的摺紙數學》。期望透過數學普及閱讀與數學教育之結合,以更加豐富、多元而開放的面向,裨益學生的數學思維與素養。 黃美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主修數學史與數學教育,研究領域為臺灣數學教育史。現職為數學教育研究助理。 鄭宜瑾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主修數學史與數學教育,研究領域為數學科普作品。現職國立臺灣師大附中國中部數學教師。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