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場域與景觀 : 台灣文學傳播現象再探 /

  • 點閱:200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場域與景觀:台灣文學傳播現象再探》 再現台灣文學的歷史景深、社會切面和網路流動 與歷史協商:文學史論與本土論述 與社會對話:報導文學與散文論述 與網路匯流:網路文學與數位論述 本書為作者十年苦鬥的論述成果,以三卷十五章的有機結構,在既有的論述上,深化台灣文學傳播的歷史刻痕、社會脈動和網路匯流;也在既有的批判理論之上,增益文化研究向度,根據議題所需,酌採後現代、後殖民、新史學、敘事學、文化地理學之理論,探看1990年代之後的台灣文學傳播現象,為當代台灣文學研究開拓了兼具傳播學與社會學取徑的論述空間。 作者長期從事台灣文學傳播實務,其後進入學界,研究興趣跨越文學、傳播學與歷史學領域,因此能結合理論與實務,以寬闊、冷靜,深刻的視域,再現台灣文學傳播的歷史景深、社會切面和網路流動,提供給讀者與研究者一個台灣文學場域和傳播景觀的參考架構。 卷一以「與歷史協商:文學史論與本土論述」為主題,希望從五個角度討論台灣文學傳播現象的深層結構。 卷二「與社會對話:報導文學與散文論述」則從文類切入,集中於對報導文學和批判性散文的討論。從文學類型來看,報導文學可說是與社會對話關係最為密切的文類,它在台灣新文學發展過程中發展坎坷,兩度中輟,都與其同情弱勢、發掘陰暗、抵抗金權,以致不為統治者所喜有關。 卷三「與網路匯流:網路文學與數位論述」則跨出實體空間,探討網路媒介和數位匯流的當代課題。

作者介紹 林淇瀁(筆名向陽) 台灣南投人,1955年生。 美國愛荷華大學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 (國際寫作計畫)榮譽作家,政治大學新聞系博士。曾任《自立晚報》副刊主編、自立報系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現任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著有學術論集《書寫與拼圖:台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照見人間不平:台灣報導文學史論》;另有詩集《亂》、散文集《旅人的夢》、評論集《浮世星空新故鄉》等五十餘部。 曾獲國家文藝獎、玉山文學獎文學貢獻獎、台灣文學獎新詩金典獎、教育部推展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等獎項。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