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淡定的智慧 : 找回心平氣和、快樂自在的人生100幸福課 /

  • 點閱:212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淡定的智慧:找回心平氣和、快樂自在的人生100幸福課》 佛法即活法,淡定即幸福。 讓你回歸真實的自己,告別不快樂的人生。 心念轉則行為轉,只有跟隨內心的感覺,人們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們每天都在車流人海中奔忙,匆匆的腳步中,一天過著一天,總覺得缺少了什麼。每個人都感覺自己過得辛苦,每個人都有一份不如意放在心頭揮之不去。我們被擔心、恐懼、失望、思念等無數種情感糾纏著,沒有一刻能享受內心的那份純淨和質樸。 其實,人生也是一場修行,修得一顆清淨心,人生便多了一份從容。 淡定是心靈的修煉,是人生的境界和智慧。 勇者從容,智者淡定,越是真正有內涵和能力的人,越是低調、沉著、淡定從容。淡定的智慧就像禪的修行,這種修行讓一切回歸內心,讓人回到真實的自己,找回內心的自在。 本書的文字中滲透著弘一法師的風骨和智慧,讓浮躁中的人們學會放下。 藉由每篇不同的主題故事、淡定小語,讓人們從中滋養心靈,體會淡定的智慧,得到內心的平靜與單純的快樂。重要的是,提醒我們,要時時聆聽自己真實的內心,只有這樣,才能讓內心清澈如初,生命才能重新調整平衡。 書中隨選淡定小語: ●淡定的生活態度 .心中有貪、嗔、癡三毒才會遇到外面的毒害, 假如心中無三毒,喝毒藥如飲甘露,因心內無毒,它不起作用。 .在生活與環境變化之中,被環境所轉而不能覺悟就應當懺悔。 一切隨時、隨性、隨悲喜才是心性通達的最高境界。 ●淡定的感情(一段美好的關係) .欲望是人的一種自然之性,也是最大的誘惑。 兒女情長的欲望讓人承受心智的折磨, 金錢利益的欲望讓人迷失原有的銳利。 .適合自己的尺寸,就是最好的,就可以選擇; 不適合自己的尺寸,任憑再大的誘惑也視而不見, 因為他們知道,放下就是擁有。 ●淡定的美好 .放下看做一種內心境界,放不下便飽受折磨,放得下便能坦然自若。 凡事放得下,是因為沒有欲念,內心沒有欲念,才能不受憂慮所擾。 .人們追求的目標,越是刻意雕琢離目標越遠,只有以一顆淡定的心, 一份不受任何誘惑的開闊胸襟去追求,你才能有最終的美好與收穫。 ●淡定的人生智慧 .再誘人的風景我們還是要清醒地趕路, 不要為了滿足小小的貪愛之心而荒廢了自己既定的目標。 .聰明人遇到問題會先沉靜下來,總結和反思。 愚鈍的人遇到問題第一反應就是情緒浮躁,然後發洩情緒。 .那些能在誘惑面前保持淡定的人,才是真正的贏家。 因為他們放得下。他們內心有一把衡量利益的尺。 本書特色 輕鬆好讀的故事,特別適合生活在這個浮躁城市中的每一個人,隨時獲得平靜的心靈。

作者介紹 弘一大師(李叔同) 李叔同(1880-1942),字叔同,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1906年赴笈東瀛,就讀於東京上野美術學校西畫科,兼修鋼琴及作曲,創立春柳劇社。他精於文學、詩詞、音樂、書畫、篆刻、戲劇等藝術創作;演出《茶花女》開創中國話劇之先河,他填的詞如《送別》、《憶兒時》傳頌至今。 1919年李叔同放下世俗牽絆,散盡身外,獻身佛法,做苦行僧,行菩薩道,行腳雲遊,寫經弘法,終生不綴,世人推崇為中興南山律宗的第十一祖,是注重刻苦修行的律宗大師。1942年病逝於福建泉州開元寺。 臨終偈語秤「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爾亡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從李叔同到弘一大師,戲劇性的人生轉折,是一段生命的自覺與自省。他深入佛理、闡揚佛法,處世格言值得用一生的時間慢慢體會、靜靜領悟。 作者相關著作:《李叔同談禪論佛》、《弘一法師教你家中修行》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