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洶湧的浪濤 /

  • 點閱:211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潮浪情緣》 沒有了光, 身在黑夜海上迷宮要怎麼走出去…… 在暴風雨午后,藍伯特來到小漁港拉亞格,綺麗風景以外,氣候多雨且勁風異常。小時候這裡是充滿幸福記憶的地方,一直到1967年10月19日那個午夜……他的家人在船難中離世,而弟弟下落未明,時隔40年,他決定回來查明事發真相。 敘事者是一位女性野鳥研究員,在六個月前的秋日來到,因為難忘摯愛之死而選擇放逐天涯,在原始海濱觀察鳥類,並住在隨時受海浪威脅的房子裡。當她看到藍伯特出現這天,一顆心被牽動著……原本平靜的小鎮也由於藍伯特的到來顯得浮騷不安…… 藍伯特和我們的敘事者,兩位偶然棲息雨港的候鳥,因為合力尋找當年船難事發真相而相知相惜。隨著越來越多人回憶事件,居民間的錯綜關係也漸漸輪廓浮現,南老太太為何會瘋?莉莉怎麼恨父親?燈塔管理員提奧和藍伯特父母之死有何相關? 深埋的苦衷、不堪回首的小城故事,獻給生者與死者的一段哀悼與重生的旅程…… 本書特色 尋找殺父凶手的神祕男子和放逐天涯的女性野鳥研究員,一個發誓掘出父母死因,另一個想遺忘傷痛,他們不約而同來到法國西北小港拉亞格。 野性的自然、偌大的強風、小鎮單純人家,還有可疑的燈塔員,這些事物因為兩人合作偵查多年前的船難事件而不再平靜…… 一、療癒系: 敘述過程中,敘事者(第一人稱)不時與死去的愛人(你)說話﹝其實是自言自語﹞,彷彿他仍在身邊一樣。淡淡的語調,隱然的不安,一種風雨前的寧靜包裹她內在的濃烈情感,港口的驚濤駭浪對照於她放逐般的觀察員靜態生活。 如何看待一個不在的人?如何和死者說再見,放下太難,活著比死痛苦。藉由觀察書寫,敘事者走出寂靜,並藉書寫貼近所愛,猶如一次既甜蜜而痛苦的哀悼旅程。 二、小城故事: 藍伯特(男主角)尋找父母死因,但開場未久讀者幾乎明白真相,本書的懸疑氛圍鋪陳於加害者的「如何承認與敢於承擔」,與被害者的「 接受事實」。 「找出真相」在此刻變成本能,如破冰之鎬,這麼做創口也許才有機會見光、癒合,隨劇情抽絲剝繭,自每個鎮民的祕密中我們拼出小城故事,一路卻見真理縹渺,邪善難辨(燈塔無罪,坐此觀彼哪裡是岸)。 三、成長小說: 原諒──如何敞開胸懷、原諒他者,也原諒自己。 勇氣──如何超脫過去的魅影,走出傷痛? 四、愛情小說: 女主角弔念已逝愛人,卻在放逐的海之濱遇見令她心動的人。 五、海港風情: 西部諾曼第多雨小漁港拉亞格(La Hague),在著名的榭堡(Cherbourg)左手邊,是該省僅次於「聖米榭爾山」第二大觀光勝地,大導演羅曼羅蘭、侯麥、楚浮都曾在此地為電影取景。拉亞格風力強勁排名世界前五,氣候灰靡多雨,地形奇異,還有一座老燈塔……在這鳥類、自然景色與純樸小鎮的世界,感受迷人的海港氛圍。

作者介紹 克勞蒂.葛蕾 (Claudie Gallay) 1961年生,在法國南部le Vaucluse省擔任教職。《潮浪情緣》是葛蕾第5本小說,尚有《單人威尼斯》(Seule Venise)和《在黃金歲月》(Dans l’or du temps)等等作品。 文字風格既狂暴又溫柔,全書充滿這難以言喻的衝突與使人窒息的沉默,等候暴雨劈開全部祕密,是讓法國讀者和書店門市為之迷戀的「葛蕾式冷酷異境」。 本書背景在法國西北小漁港拉亞格,除風浪外,是一處恬靜而原始的小鎮,葛蕾在出書八年前,每值寒暑假來此度過彷若放逐的生活,對這裡的一草一木與港口風貌,以及詩人賈克.佩維(Jacques Prevert)事蹟如數家珍。她亦是偶然讀及佩維〈燈塔員愛煞鳥兒〉一詩而有本書架構靈感。 葛蕾從小長於陽光充分的南部鄉間,討厭上學,成績中等,喜歡孤獨並少語,直到國中讀到卡繆的《異鄉人》和紀沃諾的小說打開其文學視野,一頭栽入創作世界。她於教課空檔(清晨五點半至七點間)寫作本書,閱讀時尤能感受清冽自持的海風撲來。 《潮浪情緣》以它迷人的氛圍,在2008和09年襲捲法國讀者與媒體,藉網路與書店的口耳相傳效應一路刷破30萬冊,授權十多國翻譯版權,榮登08年《閱讀》雜誌「編輯部年度最鍾情書籍」,並持續受網友推薦,葛蕾並兩度名列年度暢銷作家榜上。 ※註:賈克.佩維(1900-1977),法國當代最受歡迎的詩人,亦是電影劇作家(如《天堂的孩子》和《霧港》)。詩作常與巴黎生活與二戰後的法國生活有關,作品常選編入課本以為教材。佩維的詩採擷自生活的多樣面向,使用簡單尋常的語言,他的詩有一種幽默感,卻是使人籠罩於無助氛圍的黑色幽默。以收錄出版經典作家的「七星文庫系列」(Bibliotheque de la Pleiade, Editions Gallimard)於1992和1996年分別出版「佩維全集」兩巨冊。生於巴黎的佩維,晚年在諾曼第拉亞格的歐蒙維爾(Omonville-la-Petite)度過,並長眠於此。 譯者介紹 邱瑞鑾 東海大學哲學系畢業,法國第八大學「法國現代文學」博士先修班畢業。譯作豐富,並著有《布朗修哪裡去了?:一個普通讀者的法式閱讀》。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