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國寶檔案 : 石破天驚 /

  • 點閱:168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曾經璀璨,今又流芳!古文物如果沒有文化背景的陪襯,那它只不過是一堆「破銅爛鐵」罷了!每一件國寶的背後都有著一個婉轉悠揚的故事……沒有文物見證的歷史是蒼白的歷史,失去文物佐證的文化是不完整的文化。  國人對於「古物」的認識大約肇始於先秦諸子先賢。在諸子的筆下,「古物」往往被當作上古聖王乃至國家社稷的化身而出現,成為諸子先賢勸誡時王國君效法聖王、奉行王道的有形的依據。被作為國寶的古物,從一開始便與國運密切相關,進而承載了特定的政治使命。  到了漢代和魏晉時期,受黃老道家學說的影響,統治者宣揚所謂「天人合一」、「天人感應」,讖緯迷信盛行,地下出土的古物便被當作上天嘉勉當時皇帝的瑞應,成為統治者粉飾太平的有用工具。  經過晚唐和五代政治上的分裂,重新走向統一的趙宋王朝急需從古代先賢那?尋求王朝統一的話語資源並以禮樂的形式將其制度化,這大大促進了古代典章禮儀制度的研究。根據地下出土的古物來稽考上古禮制,成為當時的時尚,地下古物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王室和坊間對古物的收藏和研究達到高潮。得益於墨拓術、印刷術的發明和傳播,宋代正式形成了專門研究古器物的學問——金石學,由民間編纂的《先秦古器記》、《考古圖》和官方主持編纂的《宣和博古圖》等圖書成為金石學誕生的標誌,金石收藏也成為士人和市民階層的時尚行為。  明清兩代,金石學研究的範圍進一步擴大,古玩市場也得到相應發展。舉凡青銅、玉石、書畫、碑刻、法帖、磚瓦文字、瓷器、漆器、古硯、古琴等,都成為人們搜求的對象。清代末年,隨著甲骨文、漢簡和敦煌經卷的發現,古物收藏和研究的種類又有所擴展。  不幸的是,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統治,昔日強盛的中國到了近代竟幾乎淪為任人宰割的窘境。發生在西元1860年10月18日北京圓明園的大火和劫掠,是西方列強在光天化日之下對人類文化公然的褻瀆與凌辱。與這種赤裸裸的罪行不同,有些掠奪行為則是打著探險、考察的名義進行的。  「文革」中大破「四舊」,作為傳統文化載體的文物古跡首當其衝,成批的善本古籍被付之一炬,或者成為造紙廠的紙漿;成噸的金屬文物重回熔爐,慘遭滅頂厄運,經歷過那段歷史的民眾無不對當年的無知和魯莽行為扼腕歎息。  在考古學家們的眼?,文物不僅僅是一件件孤立存在的單個個體,它有著具體的存在環境,而且往往與其他遺物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組合,這就為研究和復原過去人類的行為方式提供了可能。傳世文物無論多麼精美,但如果離開了它們原來存在的環境,其自身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作者介紹方輝(主編)  男,1964年1月出生。現為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94年獲歷史學博士學位,多次赴北美和歐洲的著名大學和博物館訪學。參加主持大辛莊、仙人台和丁公等著名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並擔任多項教育研究項目。作者群于秋偉、禚柏紅、李香榮、文博、紀東、肖貴田、惠夕平、藍秋霞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