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幽黯國度 : 記憶與現實交錯的印度之旅 /

  • 點閱:208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堪稱英語文壇巨擘,也是旅遊文學界翹楚的V. S.奈波爾,向來以文字辛辣、刻薄聞名於世;其傲慢尖酸的個性為他樹立不少敵人,如薩伊德便曾嚴厲的批判過他。即便是過去曾跟他是亦師亦友關係、著名旅遊文學作家的保羅.索魯也與他反目成仇、形同陌路。


  尤其他對第三世界的描寫,向來是不留情面的冷嘲熱諷兼苛刻,也因此惹來極大的爭議。


  奈波爾最早的小說作品是以千里達為背景,然而開始旅行卻是在一九六○年。


  一九六二年,他首次踏上印度,這個屬於他祖父輩的家園故土。他的第一站是孟買,再德里,喀什米爾,接著是西姆拉,往南到馬德拉斯、加爾各答,最後一站則是他的原鄉。


  在這次的尋根之旅中,他身在印度卻始終有極濃的疏離感,總覺得自己是個異鄉人,是個過客;不過,他還是試圖以客觀的眼光去審視印度,然而,眼見的一切景象仍令他震驚、厭惡、絕望、憤怒:人、垃圾、牲畜、食物、貧民窟等全混雜在一起。這種種對他均是極強烈的衝擊。


  總之,他對自己的原鄉——印度——是吝嗇不寬厚的,即使遇有值得讚美的事物,他也要先嘲諷、挖苦一番。如看到相貌順眼的男子,在王瑞香的導讀中既見生動描述:「髒亂、腐朽、視人命如草芥的印度,竟也能產生出那麼多相貌堂堂、溫文儒雅的人物。」……


  奈波爾對印度之所以如此高高在上而不近人情,正如王瑞香所言,似乎是根基於「他在心態上是個典型的『殖民地子民知識分子』,對自己所出身的殖民地、自己淵源所在的第三世界缺乏愛心與信心所致。」


  這次的印度尋根之旅,對他而言是個開始,之後,他又多次在印度召喚下回到了他的故土家園……




本書書評





  「旅行書寫的傑作……有智慧又有原創性。」



──保羅.索魯(Paul Theroux)


  「才華洋溢……一個人因為處理生活中某些會對他產生極大震撼的事情,以致需要內省和自我解釋,而產生的真實自傳。旅居印度會對奈波爾產生這樣的衝擊是很自然的事情……這次的經驗並不愉快,但是作者所經歷的痛苦卻啟發了他的想像力而非讓他麻木不仁……《幽黯國度》是敏感、感情豐富、有爆炸性又殘酷的。」



──約翰.瓦恩(John Wain),《觀察家》(Observer)


  「他的敘事技巧極為卓越,一步步緩慢地揭露了印度與他的內心,讀來具有無比的樂趣……有一種人,遠離了家園,但是他卻比家鄉的任何人更了解這個地方:奈波爾先生就是一個傑出的例子。」



──《時代雜誌》(Time)


  「一位擁有高度技巧的作家……他編織他的網絡、他的形式,並不全然意圖讓讀者陷入,而是要讓他自己好好思考一番。」



──尼可拉斯.摩斯利(Nicholas Mosley),《聆聽者》(Listener)


  「奈波爾寫得像畫家,不論他以何種文學形式書寫,(他)是個大師!」



V. S. 奈波爾(V. S. Naipaul)



  堪稱是當今英語世界重量級作家,《紐約時報》書評稱譽他是「世界作家、語言大師、眼光獨到的小說奇才。


  一九三二年,奈波爾出生在千里達島上的一個印度家庭。一九五○年,他獲得獎學金,進入牛津的大學院(University College)攻讀英國文學。一九五三年取得學位後,他遷居倫敦,任職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開始寫作。一九五七年以《神祕按摩師》(The Mystic Masseur,一九五七年)展開寫作生涯。此後,奈波爾致力於寫作,生平未嘗從事過別的行業。


  奈波爾的作品以小說與旅行文學為主,兩者皆獲得高度評價,得過無數獎項,包括英國最富聲望的布克文學獎、毛姆小說獎、萊斯紀念獎、霍桑登獎。他在一九九○年被英國女王封為勳爵士。


  一九九三年,奈波爾榮獲第一屆「大衛.柯衡英國文學獎」(David Cohen British Literature Award);這個文學獎的設立,旨在表揚「尚在人世的英國作家的一生成就」。多年來,奈波爾幾度與諾貝爾文學獎擦身而過,終於在二○○一年摘下這頂代表文學界最高榮譽的的桂冠。


  V. S.奈波爾作品包括:《神秘按摩師》(The Mystic Masseur,一九五七年)、《艾薇拉的投票權》(The Suffrage of Elvira,一九五八年)、《米蓋爾街》(Miguel Street,一九五九年),《畢斯華士先生的屋子》(A House for Mr. Biswas,一九六一年)、《史東先生和他的騎士夥伴們》(Mr.。一九六七年,奈波爾出版短篇小說集《島上的旗幟》(A Flag on the Island);一九六九年,歷史小說《黃金國的淪亡》(The Loss of EI Dorado)問世。隨後奈波爾推出一系列長篇小說:《身在自由邦》(In a Free State,一九七一年)、《游擊隊》(Guerrillas,一九七五年)、《大河灣》(A Bend in the River,一九七九年)、《抵達之謎》(The Enigma of Arrival,一九八七年)和《世界之道》(A Way in the World,一九九四年)。最膾炙人口的旅行文學作品:印度三部曲之《幽黯國度》、《印度:受傷的文明》、《印度:百萬叛變的今天》,以及《在信徒的國度》(以上四本均由馬可孛羅出版)。





譯者簡介






李永平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比較文學碩士、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任中山大學外文系、外文研究所副教授、東吳大學英文系副教授。現任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教授。同時也是知名小說家。著作有:《吉陵春秋》、《海東青》、《朱鴒漫遊仙境》等書。翻譯作品:《走過興都庫什山》、《大河灣》、《曠野的聲音》、《紙牌的祕密》等。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