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詩與詩學 /

  • 點閱:198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詩與詩學,前後寫了將近七年,得五十三篇,圖為鬆散的古典詩,建立有架構,有系統的理論。這是極有意義而又極為「痛苦」的「工程」,如蚌孕珍珠,首先要受砂石入體的刺痛─儲蘊意象,發現問題,然後日夜懷之藏之,以求解答。而且要出入古今詩話,一方面探索源流,一方面披沙揀金,進而觀察詩作,務期言能當理,徵而可信,以達到承前人之慧命,予後學以津橋的目的。雖然材輕力薄,難於仰賦這一高自「位置」,但高山仰行,也竭力盡了攀爬之功,其至與否,則不敢有自信之銳。 五十三篇,計分學詩、詩體、格律、鑒賞、內涵、作法、意趣七大類,各類篇目的多寡,則相去懸絕,基於常識性的問題,明確的格律,則不必多費辭說,如「格律」一類,僅有平仄、押韻、句法;「詩體」一類,止於辨體、結構、宗派;「鑒賞」一類,僅具解詩、欣賞、鑒評。「學詩」一類則由學詩、詩才、摹擬、改詩,以至得悟而達獨創,此等歷程,ㄉ殆為學詩者所不可缺也:至於詩之「內涵」,則由言情、敘事、寫景、詠物、說理、議論、思想諸論,力求其能概括無遺。論詩者於「說理」「思想」,頗有誤解,蓋以為詩乃抒情之作,而非理性的訴求,以此為內涵,則譏為有「宋氣」,然人實有理性的一面,說理而佳,固已無害其為佳詩,加果能藏理於事物素材之中,曲達而出以藝術的表達技術,戛戛獨造,無礙其為千古不磨之作也。說理固係出於「思想」,思想與詩之密切關係,尤不止此,蓋成詩時的構思,作詩運用詩的思想層面,以至一詩主題的形成,均與思想密切相關,作詩者自不能昧於此一「課題」也:詩之「作法」,內容繁富,有論賦、論比、論興、夸飾、曲達、概括、細微、用字、選字、節縮、重疊、倒反、用典等十五篇,而附以「佛禪『法』『悟』於詩論之影響」,以見前人論詩,只在一「法」字的著眼所在,雖於此略盡歸納探求之功,惟前人所論,「萬法繁興」,「法門不一」,雖多語異而意同,復有一句半辭的逗漏,難於探論的情況,但是仍有見理之言,獨得之祕,雖於偏究的。然法的運用,貴在能悟,悟則死法猶能活用,無法而能建立萬法,由十五篇所舉敘,頗足見前人用「法」之概,神而明之,由法出法,端在吾人悟後之善學而善用也;詩之意趣,固難求而又難言,故由立意,主題,意境、重意、含蓄、顯意、道破、直營、藏神諸篇,以見詩之意境的重要,而達意之法又非一端,復有著我、尚奇、求美、詩趣、風格諸篇,以見意趣之成,其道多方,言之實雖。以上的篇目,形成全書的內容,當然不足以言周備,然循此以求,頗有規模、塗轍可究,體系可尋,茫淼詩海,而略現津樑矣。至於每篇均取前人詩作名句為題,則以符「詩與詩學」的命題。 前人論詩,基於工夫與體會、故著語無多,皆有實指:今人言詩,則出於理論與方法,乃議說紛出。前人之失,在昧於通觀,常一書難求,故難以見其全,得其要:今人則競引泰西之論,科學之法,附益資料,穿鑿異聞,以為薈粹百家之美,以成一家之奇矣。然往往昧於實際,不見根本上之同異,何況文學、科學,異路殊轍,借科學之法,以言文學之理,則有日鑿一竅,而渾沌死的危險。所以命筆之時,凜然於上述的情況,而有所戒懼,進而有所趨避,故追溯源流,考較異同之時,務出真心之意,期不落於門戶之見,一家之言的舊習中;立論基於平實見理,求是非定而真實出,不敢求奇眩異,以趨時尚;引述資料與詩句,亦以習知常聞者為歸依,如徒刺取僻聞怪典,以見新異,茍無當於理,而徒以人所不知為尚,則亦掉書袋而已耳,不足貴也。一言以蔽之,老幹嫩芽,古樹新花,是成文時的塗轍,有合於古亦有取於今,惟在歷史的長河中,古多而今少,亦勢所然也。 拙作在青年日報斷續披露之時,引發若干讀者的來信切磋,尤其胡秀和徐瑜二位主編的敦促,才使本書有提前出版的結果,謹此致謝,並期待文友方家的指教和批評。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