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台灣野生食用植物圖錄 /

  • 點閱:213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一本日治時期的野菜指南,

  蒐羅台灣百種常見的野生食用植物,

  展現今人不盡然知道的食用和採集經驗。


  本書介紹的一百種台灣野生食用植物,

  都是經過嚴密的鑑定,

  並思考植物體各部份的料理方法,

  再判斷這些植物作為食品的品質,

  區分為「優」、「良」、「可」及「不可」四個等級。


  此外,亦揭載原植物的寫生圖,

  再加上國內具有實際採食經驗的自然作家劉克襄,

  為書中的野生食用植物現況及食用方式做註解說明,

  植物攝影家呂勝由為本書做審定及提供植物照片,

  讓不具備植物學知識的人,

  也能夠按圖索驥,尋覓山野好滋味;

  更為這個開始重視極簡、自然生活的社會,

  創造出嶄新的飲食文化意涵。



本書特色



  1.本書為日治時代作品,書中的觀點呈現出日治時期植物學家對這些食用植物的觀察。讀者可藉此了解當時植物分佈的情形,若配合今日調查所見,當能比較今昔植物的消長,印證氣候、開發、人類應用等因素對植物分佈的影響。此外,還能透過書中圖像繪製、文字描述與學名的鑑定,比較今昔學者在植物分類觀點上的差異,了解某些植物學名的演變過程。


  2.由於時代的進步、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認識野菜、追求原味食蔬的口感,成為一種時尚。食用野菜不但可以滿足人們嘗鮮的心理,還能儉省荷包的開銷,更能順應回歸自然的消費潮。本書的重印,可以作為人們認識野菜、食用野菜的指南。


  本書雖為日治時期舊作,但新增加植物學家呂勝由老師為本書作審定,並提供書中植物的實際照片,讓本書的植物能夠真實地呈現在讀者眼前。此外,亦增補自然作家劉克襄的採食經驗,讓這些野菜能在現代社會更增添鮮活的食用新意涵。



台灣植物同好會



  成立於一九四三年(昭和十八年)一月的日治時期組織,成立的宗旨起因於體會到生存空間的四周都是植物,但人類卻對這些植物毫不關心、毫無知識,因此集結有志一同的夥伴組成同好會,藉以親近、觀察植物。





譯者簡介





姚巧梅



  目前在東台灣最美麗的學校——大漢技術學院教書。暇餘從事研究和翻譯。著作有:《京都八年》(散文),譯作有:《白楊樹之秋》、《西日之町》、《台灣日治時代遺跡》、《台灣土地.日本表情》、《中年以後》、《晚年的美學》、《綠手指》、《後五十歲的選擇》、《成吉思汗一族》等三十餘本。





註解者簡介





劉克襄



  台灣台中人,一九五七年生。長年進行鳥類、植物觀察,歷史旅行與舊路探勘,並從事詩、散文、報導文學及長篇小說等各類型文學創作。曾獲吳三連獎、時報新詩推薦獎。



  具有詩人易感的特質,真情傳達出自然觀察家對於景物的判斷與觀察趣味。他以長年在台灣各地走訪的經驗,提出屬於他個人的野外觀察觀點。近年並致力於從事野菜蔬果的調查、採食、繪圖,試圖建構出台灣野菜的新食用哲學。



  著有《鯨魚不快樂時》、《不需要名字的水鳥》、《小石頭大流浪》、《大頭鳥小傳奇》、《福爾摩沙大旅行》、《山黃麻家書》、《綠色童年》、《少年綠皮書》、《迷路一天,在小鎮》、《北台灣漫遊——不知名山徑指南1、2》、《失落的蔬果》等數十餘種。





攝影/審定者簡介





呂勝由



  台灣花蓮人。現任職林業試驗試所,專事植物研究。由於興趣及研究工作所需,經常往來於台灣山林野地間,與花草樹木為伍,練就數一數二的植物辨識功夫,是國內著名的植物分類學家,也是傑出的植物攝影家。其攝影作品不但可清楚的觀察到植物的特徵,亦兼具生態之美,能引領讀者認識植物,並透過體認植物之美而親近植物、熱愛植物。



  學術論文著作無數,較科普化的著作有《野花365天》、《台灣賞樹情報》、《台灣彩色植物圖鑑》、《台灣稀有及瀕危植物之分級彩色圖鑑(I ~ VI)》、《太魯閣國家公園——綠》、《蘭嶼島雅美民族植物》、《台灣植被類型圖說》等。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