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余光中六十年詩選 /

  • 點閱:174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詩 的 光中 鍊石補天 六十年


那稚氣的少年絕未想到,起跳的這顆詩心會一直跳到八十歲,

六十年後仍會坐在窗口寫詩,而窗外不再是山,是茫茫的海峽。


六十年過去了,詩孩變成了詩翁。


  余光中發表第一首詩時,甫過二十歲,那年是一九四八。他兼冶美學思考、人道關懷與技巧表現的詩藝追求,迄今恰滿六十年。


  一甲子風雨,從黑髮到霜髮,從向陽到向晚,詩筆未嘗須臾停頓。熔鑄文字於股掌之間,鍛造生命於日精月華,他對詩神的緊跟不捨,也許沒有一位前輩、同輩、後輩足堪比擬。


  不僅是詩,詩之外的散文、翻譯、評論各領域,余先生無一不擅,形成他創作內涵與歷史的四個宇宙維度,且上承中國文學傳統,旁探西洋藝術文化,更引領創作風氣與觀念,對現代文學影響既深且遠,遍及兩岸三地。


  今年,適逢余光中教授八十壽辰,政治大學頒贈名譽博士學位並舉辦研討會,表彰其卓越的成就與貢獻。於此際出版跨度余先生創作歲月最長最完整的一部詩作精選集,且由政大台文所所長陳芳明教授選編,余先生親自審校,尤有特殊意義與典範指標──持續不輟的書寫自身,即是詩意的高境。


  這本詩集由陳芳明教授自余光中先生六十年逐詩生涯千餘首作品中精挑出近百,並收錄尚未出版的新作數首,可概分為三個時期:「台北時期」、「香港時期」、「高雄時期」。以空間座標作為理解余先生個人詩史分期的詩藝追求實有其指標性象徵:他心靈的開闊、念舊、流轉、隨遇而安卻又不輕易從俗的諸般特性,也與他肉身經歷的時代社會脈動起落有致地相互呼應。


  余先生自己在一九七二年寫過一篇文章〈大詩人的條件〉,引述英國詩人奧登的見解,計有五條:第一、必須多產,第二、題材廣闊,第三、具創造性,第四、技巧獨特,第五、風格多變。寫這篇文章時他才跨過中年,似乎對自己提出期許。今年八十歲的余光中,已經到達可以嚴謹地自我檢證的階段。如繆思有靈,會不會其實早已備下五個滿足過關條件的榮冠?



余光中



  福建永春人,1928年生於南京。母親與妻子均為常州人,故亦以江南人自命。抗戰時在四川讀中學,感情上亦自覺為蜀人。曾謂:「大陸是母親,台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



  1952年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1959年愛奧華(Iowa)大學藝術碩士。曾任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及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數度講學美洲;退休後受聘為國立中山大學光華講座教授。



  1954年與覃子豪、鍾鼎文等現代詩名家共創「藍星詩社」,先後主編多種文學刊物;一生以詩、散文、評論、翻譯作為自己書寫的四度空間,作品中關注面向開闊,風格多樣,主題繁複深刻,皆影響極為深遠。兩岸三地已出版各類專著與選集逾七十種,其中近半為詩集,多篇詩文或收入大、中學國語文課本,或譜成歌曲。曾獲國家文藝獎(新詩類)、吳三連散文獎、吳魯芹散文獎、霍英東成就獎、台大傑出校友獎、中華當代詩魂金獎等二十餘項獎項。





選編者簡介






陳芳明



  高雄人,1947年生,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曾任教於靜宜大學、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現為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著有散文集《掌中地圖》、散評集《詩和現實》、文學評論集《鞭傷之島》等,學術研究《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等,傳記《謝雪紅評傳》,目前正在撰寫《台灣新文學史》。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