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有楊逵,臺灣的土地上,才有鐵鍬寫下的詩。因為有楊逵,1993年,臺灣才有了第一張「臺灣文學」的音樂作品─《楊逵:鵝媽媽出嫁》,標誌著「新台語歌運動」的到來。
時隔三十年,2023年「三十鵝麗:鵝媽媽出嫁30週年復刻音樂會」以音樂重新點燃意識的火炬,不但回顧楊逵的文學與行動,連結當代臺灣,更要延續楊逵未竟的話文,實現他的嘗試與追求。本書精選楊逵數封「綠島家書」,以及詩、散文、小說等各時期的代表作譯為台文。透過楊逵的母語、日本時代的台灣話,「言文一致」地重現其作品中的語境和思想,以及為農工大眾發聲的文學關懷。全書附台語有聲朗讀QRcode,並以教育部漢字、羅馬字進行華、日文之台譯。重新聽見楊逵文學的聲音,與臺灣土地的共鳴。
楊逵
本名楊貴,臺灣臺南新化人,1942年赴日本求學,返臺灣後投身社會運動,曾因抗日本入獄10次,1934年以〈送報伕〉入選日本東京《文學評論》第二獎(第一獎從缺),其後擔任《台灣文藝》日文編輯,1935年另創《台灣新文學》雜誌。臺灣二二八事變後與妻子業陶被捕下獄4個月,1949年4月6日復因起草〈和平宣言〉被捕,判刑12年,出獄後借貸於臺灣臺中大肚山開闢東海花園,1976年,小說〈壓不扁的玫瑰花〉(〈春光關不住〉改題)被收錄於國中國文課本,是日治時期成名的臺籍作家作品入學中學教科書的第一人。楊逵 一生反骨,深富人道精神與土地關懷,曾獲第六屆吳三連文學獎、第一屆台美基金會人文科學獎,以及鹽分地帶文藝營頒發臺灣文學特別推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