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年9月,圍困熱蘭遮城四個多月的國姓爺鄭成功,邀請被俘虜的荷蘭人參加盛宴,宴會結束後,鄭軍士兵蜂擁而入,將所有荷蘭男人斬首。在場有位荷蘭牧師,試圖用言語和祈禱來安慰別人,而他自己成了劊子手的最後一個受害者。那位牧師叫做阿諾德斯.溫世繆(Arnoldus Winsemius),27歲,正是這本「日記」的主人翁。
一個出生在荷蘭的人,為何會到遙遠的福爾摩沙宣教?在異鄉殉道的阿諾德斯.溫世繆,之後成為溫世繆家族史上的謎樣人物。本書作者Pieter Winsemius身為家族後輩,繼承父親Albert Winsemius(經濟學家,1961-1984年擔任新加坡首席經濟顧問)多年累積的研究成果,並參考詳盡的萊登遺產繼承資料、阿姆斯特丹城市檔案、巴達維亞和開普敦每日登記冊、熱蘭遮城的洗禮和婚姻記錄等檔案,以及大量的歷史文獻和研究,最終採取日記體的形式,以最貼近的視角,還原這位大航海時代的傳道士。「日記」從阿諾德斯.溫世繆17歲生日那天開始寫起,心思細膩的青年,煩惱著愛情與前程,忙著準備畢業講道,申請東印度公司獎學金,到阿姆斯特丹接受著名傳教士尤羅伯(Robertus Junius)指導新港語,女友未婚懷孕,甜蜜的婚禮,兒子出生的喜悅,與新婚妻子及剛出生的兒子遠航東方,在巴達維亞捲入政教鬥爭,差點來不了福爾摩沙,好不容易派駐新港社,兒子卻遽然病逝,面對與荷蘭社會大相逕庭的西拉雅族群,思索該如何宣揚上帝的福音……透過每一天的記事,我們切身感受這個年輕牧師的痛苦與喜樂,挫折與收穫。最終國姓爺率領大軍登陸,風雲告急,改朝換代。結局雖殘酷,「日記」戛然而止的那一日卻記載:早晨,一陣微風吹過。這將是美好的一天。
亞伯特‧溫世繆 Albert Winsemius
傑出的荷蘭經濟學家,也是彼得‧溫世繆(Pieter Winsemius)的父親。亞伯特擁有鹿特丹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並於1961年至1984年期間擔任新加坡政府的首席經濟顧問。他在新加坡的經濟轉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與李光耀總理密切合作,制定了推動新加坡從後殖民時期困境邁向全球工業中心的政策。他的遠見卓識為新加坡的經濟成功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彼得‧溫世繆 Pieter Winsemius
荷蘭物理學家、政治家和作家,也是著名經濟學家亞伯特‧溫世繆(Albert Winsemius)的兒子。彼得擁有台夫特理工大學的物理學和經濟學碩士及博士學位。他曾於1982年至1986年擔任荷蘭住房、空間規劃與環境部部長,之後成為麥肯錫公司的資深合夥人。他也是Tilburg大學的永續發展學教授。彼得撰寫了多本書籍,其中包括《永遠不要打客場比賽》(Speel nooit een uitwedstrijd),專注於領導力與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