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形象包裝 /

  • 點閱:177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近三十年來,台灣的視覺傳達設計在「企業識別」與「包裝」的設計發展上,是緊跟著台灣的經濟發展逐漸茁壯成長。台灣形象設計與包裝設計發展歷程,早期著重於產品改善與品質提升,中期著重於產品與包裝設計及企業識別體系,近期朝野均共同努力,推動發展國際品牌,提升台灣設計之國際形象。


  台灣經濟發展以外銷為導向,亦因此帶動了國內產業的發展,六○年代外銷產品以農產品為主,七○年代以發展輕工業產品:成衣、玩具製品、鞋類為主,此一階段政府相關單位輔導外銷業者改善的設計項目,係以產品品質與包裝為主。八○年代後台灣經濟起飛,產業得以快速發展,外銷產品擴大至紡織、家電用品、機械五金為主,至九○年代隨著國內產業轉型至高科技產業,經濟部陸續推動「提升品質計畫」、「提升設計能力計畫」及「提升產品形象計畫」,外貿協會設計推廣中心為協助企業開拓市場,促進產品銷售。積極致力於有關「商業包裝設計」、「商標」、「企業識別體系」(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s,簡稱CIS)等觀念之引介與企劃設計技術之輔導教育工作,普遍獲得企業界和設計界認同,而紛紛投注龐大的財力、人力和時間研究改善,設計界亦將 CI 設計列為核心工作。並與八○年代起文建會推動的「社區總體營造」,以及「文化、產業與地方綜合發展計畫」結合。二○○二年起台灣起動「發展國際品牌」與「文化創意產業」等計畫,全力發展設計產業。


  台灣的形象與包裝設計發展過程,自八○年代以來,已獲國際知名設計公司、CI專家與包裝設計師參與輔導交流,以及國內政府相關單位、設計教育界、平面設計相關協會、媒體等共同努力,使「企業識別」、「形象」、「包裝設計」在台灣萌芽、茁壯、成長,設計人才輩出,不僅獲得企業界的青睞,在國際上也屢獲肯定。


  設計師實踐自己的美學理念,對創造台灣產品附加價值,對推動台灣美的形象,提升企業與品牌形象有一定的成效,對常民生活美感的提升亦有貢獻。台灣設計師用什麼樣的象徵符號來表現企業或產品特性呢?


  本書所介紹的設計師,是台灣設計發展與國際經貿發展和國際設計交流接軌時期(1980-2005年),所孕育歷練出來目前仍從事設計實務,且著重視覺美學創作、藝術性表現的設計師,包括:廖哲夫、蕭文平、林磐聳、游明龍、唐惠中、林宏澤、王炳南、林建宏、陳清文、侯曉蓓等人。他們成長的經驗與作品,呈現出本土設計創作者對台灣的愛與成就。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