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各馬可倫理學》The Nicomachean Ethics(《倫理學》),13世紀被譯成拉丁文後遂傳遍西歐。是西方倫理學與道德哲學的開山之作,被公認是西方人教養的基本來源之一。全書共10卷,132章,系統闡述德性在於合乎理性的活動,至善就是幸福等觀點,探討道德行為發展的各個環節和道德關係的各種規定等問題,為西方近現代倫理學思想的主要淵源之一。
亞里斯多德 Aristotle
希臘哲學家和科學家,其父曾是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的祖父的御醫,他是柏拉圖的學生,後來在柏拉圖阿卡德摩學園任教二十年,於柏拉圖去世後離開雅典。西元前342年返回馬其頓擔任年僅13歲的亞歷山大的老師,影響了亞歷山大大帝對科學和知識的重視。西元前335年亞歷山大去世後,於雅典開辦自己的萊西姆學院,於此期間,他邊講課邊撰寫了多部哲學著作。由於亞氏與其弟子常漫步於庭院有頂蓋的走廊討論問題,因此有「逍遙學派」之稱。其作品多以講課的筆記為基礎,甚至是他學生的課堂筆記。西元前342年,雅典人開始反對馬其頓的統治,由於他和亞歷山大的關係,被指控不敬神而不得不至卡爾基避難,一年之後病逝。他的哲學開創了之後的科學方法,也是集大成者,被稱為古代最博學的人,對後來的西方科學和哲學的影響十分巨大。著作豐富,知名作品有:《工具篇》、《論靈魂》、《物理學》、《形上學》、《尼各馬可倫理學》、《政治學》和《修辭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