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帶孩子到這世界的初衷 : 李佳燕醫師的親子門診 /

  • 點閱:92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李佳燕醫師,她為兒子選擇不學寫字,不學ㄅㄆㄇ與ABC,僅強調快樂成長的幼兒園。她告訴兒子:「考試成績、訂正、寫作業,是你自己的事。」面對「你這母親是怎麼當的?」各種排山倒海的質疑目光與龐大壓力,她堅持為孩子發聲,也將這份允諾,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為她記得當年自己總是考第一名,卻從此失去友誼。


31年來,她也在診間看到許多靈魂受傷的孩子。那些為了獲得父母肯定,不斷逼迫自己到無法喘息的孩子;那些完全孤立無援,只能靠講髒話、學跆拳道自保的孩子。她想吿訴父母,請放下視考試成績為評斷孩子的唯一方式;她希望父母能蹲下身,看著孩子澄澈的雙眼,傾聽他們的想法;她更期待,父母能看見孩子的獨特與潛能,孩子也才能看見自己的價值,而有勇氣活出自己的姿態與樣貌。

李佳燕


畢業於高雄醫學院,目前為傳家家庭醫學科診所負責醫師、「還孩子做自己行動聯盟」發起人、《人本教育札記》專欄作家。童年成長時期的種種際遇,加上她擁有一顆細膩、易感,卻又總能反思的心,以及兒子的出生,讓她重新去看待與思索「孩子如何長成為一個大人」的過程,也開啟了李醫師關注教養/教育議題的一扇窗。


李醫師堅持站在孩子的立場,為孩子發聲。她希望大人能真正了解孩子,尤其是活在學校老師與家庭父母雙重壓力之下,或奄奄一息或如刺蝟般叛逆的孩子,大人不能僅看外顯的討人厭行為,必須傾聽到他們的心坎裡。因此,她的臉書與粉專經常收到焦慮父母的來信。她擅長以醫師身分討論「過動症」。不過,李醫師希望社會對於過動兒的判定應該更加謹慎,不能把孩子的不當行為全部歸罪於腦部生理問題,大人們更應該先審視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與態度,甚至整個社會提供給孩子的成長環境,都需要被檢討。


李醫師對現今教育與教養現場,害怕差異,無法忍受自主意見,仍存在諸多非必要的規訓與命令,感到痛心疾首,並比喻為是在製造罐頭小孩的工廠。曾經擔任2016、2017年「大大親子影展」策展人,已出版《親愛的大人──其實我沒有那麼壞,我只是靜不下來》(與幸佳慧合著)、《寶貝生病了》。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