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身為自己 : 人類意識的新科學 /

  • 點閱:9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 2021年最佳書籍——彭博商業周刊
  ★ 2021年最佳科學書籍——衛報
  ★ 2021年最佳科學書籍——金融時報
  ★ 2021年最佳哲學書―—五本書
  ★ 2021年最佳書籍——經濟學人

  「身為自己」是什麼意思?
  我們的「內在小宇宙」是如何形成的?

  世界頂尖意識腦科學專家塞斯(Seth):
  我們對世界和對自己的認知,全都是一種「受控的幻覺」

  無論你是不是科學家,意識都是很重要的奧祕。對每個人而言,我們的意識經驗就是眼前的一切。沒有意識,就什麼都沒有,沒有世界、沒有自己、沒有內在也沒有外在。

  而意識的奧祕最吸引人的面向,就是自我的本質。我是誰?為什麼我以第一人稱的方式體驗生活?

  過往我們一直以為有一個所謂的「自己」,外在於我們肉體身軀的靈魂,他感受著的一切,經歷著一切,並查看著一切,做出選擇與判斷。

  然而,現在的意識腦科學研究告訴我們,「身為自己」並不像聽起來那麼簡單。

  科學家發現,我們的大腦就是我們意識依存之所在,身為自己其實是「攸關你身體的事情」。

  在我們每個大腦中,數十億個神經元致力於創造我們的意識體驗。這是怎麼發生的?經過二十多年對大腦的研究,世界著名神經科學家塞斯提出全新的意識和自我理論。他對「身為自己」的獨特理論,挑戰了我們對感知和現實的理解,顛覆了我們對自己的認知。

  國際知名神經科學教授、研究員和作家塞斯在《身為自己》中,提供了讓我們瞭解自己意識的窗口。塞斯既是意識神經科學的先驅者,也是這一相對較新科學領域中最傑出的發言人。他提出:我們並不是客觀地感知世界,相反地,我們是預測機器,不斷地創造我們的世界,並在微秒內修正自己的錯誤,以做最佳猜測。無論對於外在世界或是對於自己,都是我們為了生存而做出的最佳猜測。而現在,我們已經可以透過儀器觀察到腦中完成這個過程的生物機制。

  理解意識,必須先定義何謂意識。因此,塞斯也試圖找出意識的量測標準,並探究意識不同層次的內容。而提出意識並非人類所獨有,事實上,擁有意識的生物非常多,但各自擁有意識的方式和程度都有所不同。至於人工智慧,在怎樣的意義下才算擁有意識?才算超越人類?若不瞭解自我意識是什麼,談論這些也難有明確交集和結論。

  塞斯在2017年關於該主題的TED演講被觀看超過一千一百萬次,他具有使難以想像的複雜科學變得易於理解和具娛樂性的超凡能力。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 洪裕宏  陽明交通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 謝仁俊  陽明交通大學生物科技學系教授
  ● 謝伯讓  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強力推薦
  ● 林映彤  陽明交通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副教授

  各界讚譽
  ˙題材廣泛,熔哲學、科學、文學、個人經驗和推測於一爐。對我而言,對這部分的推測儘管有些想法尚未證實,但最為有趣。塞斯不僅試圖解釋人類的特質以及如何思考,也解釋人類為什麼發展成現在的樣貌,這點對某些讀者而言或許太過刺激。我們為什麼具有自己一直是同一個人的感覺?(但至少我不這麼覺得)我們為什麼有察覺到自我的感覺?這種感覺有什麼作用?――這些都非常具啟發性。――歌手大衛·拜恩(David Byrne)

  ˙讓人手不釋卷……書中對意識的論述兼容並蓄,呈現方式也格外宏大……書中詳細解說感知和自我,作者以溫和又廣泛的論證呈現,顯得更具吸引力。――世界知名神經科學家,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教授弗瑞斯頓(Karl Friston)

  ˙這本書很棒,讀來饒富趣味。塞斯是哲學學養深厚的神經科學家,以此觀點探討意識和自我這些最基本的問題。大力推薦。――《哲學的40堂公開課》作者沃伯頓(Nigel Warburton)

  ˙這本書內容豐富,以淺顯易懂的方式探討我們的心靈如何理解世界,以及我們如何成為自己。――蕭恩·卡羅爾(Sean Carroll),《Something Deeply Hidden》作者

  ˙使我們成為自己的因素是什麼?我們的意識和自我感又該如何解釋?在這本開創性的傑出書籍中,塞斯以預測式大腦的新科學為基礎,提出令人驚奇的答案。希望進一步瞭解自己內在這具「超級機器」的讀者,一定要讀這本書。――克拉克(Andy Clark),《Surfing Uncertainty》作者

  ˙這本簡明易懂的書籍探討意識的本質,相當發人深省。在這本書中,塞斯帶領我們前所未有地理解我們身為有意識自我的經驗。不讀可惜。――安納塔斯瓦米(Anil Ananthaswamy),獲獎記者,著有《不存在的人》

  ˙塞斯真正帶領我們理解人類最深層的謎團。――安德森(Chris Anderson),TED講師

  ˙塞斯是世界首屈一指的意識學者。他對這個領域的見解獨特且令人耳目一新,他的演講和文字一向令人激賞、易於理解又具吸引力。――柯霍(Christof Koch),美國西雅圖艾倫腦科學研究所主任及科學長

阿尼爾·塞斯 (Anil Seth)

  神經科學家、作家和公共演說家,二十多年來一直是意識的大腦基礎研究先驅。為《身為自己:人類意識的新科學》(2021.9)一書作者,該書被《星期日泰晤士報》評為十大暢銷書,並被許多書籍評為年度最佳書籍。他也撰寫了暢銷書《30 秒的大腦》。

  他2017年關於意識的TED 演講觀看次數已超過一千四百萬次,曾出演多部電影(《最未知》《搜尋》),並為《Aeon》《衛報》《Granta》《新科學家》和《科學美國人》撰寫文章。2023年,他在傳播神經科學和意識進步以及人類意義方面的貢獻,被授予英國皇家學會邁克爾法拉第獎。他發表了兩百多篇學術論文,自2019年起被列入Web of Science的「被引用次數最高的研究者」索引,該索引表彰了過去十年中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研究人員。

譯者簡介

甘錫安

  由科學界進入譯界,在譯界持續關注科學界的「譯人」。曾任Discovery頻道、旅遊生活頻道、PC Magazine與Tom’s硬體指南網站特約編譯,現仍定期為《科學人》雜誌翻譯。書籍譯作有《天生不愛動:自然史和演化如何破除現代人關於運動與健康的12個迷思》、《改寫地球史的25種石頭故事:人類如何破解地質學上的重大謎團》等。目前住在有山有海有美食的基隆,正朝全方位譯人的目標邁進。

吳國慶

  中興大學外文系,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研究所畢業。曾任Hi-Fi Choice國際中文版副總編輯、《潮人物雜誌》美劇專欄作家,現任醒吾科大商業設計系講師。譯有《電腦如何學會思考》、《我們為何吃太多?全新的食慾科學與現代節食迷思》《每具屍體都會留下痕跡:微物證據會說話,鑑識生態學家帶你進入案發現場》、《叢林:關於地球生命與人類文明的大歷史》等書。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