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逃避主義 : 從恐懼到創造 /

  • 點閱:42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人文主義地理學大師段義孚代表作,將地理學與自然、人文、心理、歷史、社會結合,廣受各領域矚目。.將「遷移」與「人地關係」主題,融合進「逃避」當中;闡述人類逃避的行為與心理本質,並推演出這種逃避心理推動了人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創造與進步。.從人出發,以人的感覺、心理、社會、倫理等角度來探討人地關係。逃避,是人類文化創造的原生力這是一本將地理學與自然、人文、心理、歷史、社會結合的書。從上述諸方向闡述人類逃避的行為與心理本質,並推演出這種逃避心理,能推動人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創造與進步,所以逃避過程,也是文化創造的過程。人文主義地理學興起於二十世紀七○年代後期,當時的學術背景是,歐美學術界正如火如荼地開展人文主義與科學主義的討論。而人文主義地理學的指標性學術作品便是段義孚發表在《美國地理聯合會會刊》一九七六年六月號上的文章〈人文主義地理學〉,這篇文章被後續的地理學讀本廣泛引用,也正是這篇代表性的文章使得段義孚被學術界公認為是人文主義地理學大師。人類逃避的對象之一是自然。嚴酷的自然環境、突發的自然災害都會讓人們產生逃避的念頭。人類逃避的對象之二是文化。逃避喧鬧的城市生活,逃避猛於虎的苛政,逃避嚴厲的宗教禁錮,這些統統都屬於逃避文化。人類逃避的對象之三是混沌。混沌的、不清晰的狀態令人感到困惑與費解,人們總是試圖尋找清晰與明朗。人們寧願採納抽象的模型,也不願接受毫無頭緒的「現實」,因為清晰與明朗會給人以「真實存在」的感覺。人類逃避的對象之四是人類自身的動物性與獸性。人類對自身某些粗魯的特徵感到羞恥和厭惡,於是,做出種種努力,想要逃離這些本性。整容、遮羞等皆屬於此類逃避。人類逃往的目的地也發生著不斷的變化。逃避暴風雨,逃回溫暖的房屋中,逃避高樓林立的都市區,逃往美好的郊區植物園逃避現實的苦惱,逃往虛幻的童話世界。人們逃避的途徑主要有四個方面。第一,空間移動。比如遷居到自己認為理想的地方。第二,改造自然。人類許多生產活動所導致的結果,都是對於自然的改造。第三,根據想像建造出有特定意義的物質世界,用於滿足某種精神訴求。例如神殿、廟宇等,借助這樣的建築,人們可以在心理上逃避對現實世界的不滿。第四,創造精神世界。例如美麗的傳說和動人的童話能指引人們「逃入」快樂和幸福的天界。「逃避」是一個看似貶義的詞彙。然而正是由於人類內心與生俱來的逃避心理,推動了人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創造與進步。在逃避的過程中,人類需要借助各種文化手段(組織、語言、工具等),所以說「逃避」的過程,也是文化創造的過程。段義孚在本書中的研究範圍橫跨了地理、景觀、文學、歷史以及宗教信仰等諸多領域。其文字時常超過文學的極限,他的詮釋將人們對現實環境的感受與似乎不太相關於地理學的哲學、心理學、都市計畫與景觀設計學及人類學方面的見解聯繫在一起。本書不單為廣大的地理學家所關注,還為建築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的學者所關注。

段義孚享譽國際的人文主義地理學大師,華裔美國學者。於一九三○年出生於天津,先後在南京、上海、昆明、重慶等城市住過,十一歲時隨全家離開了當時的陪都重慶,去了澳大利亞,在英國牛津大學獲得學士學位,美國加州伯克萊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在地理學理論、園林建築、文學、宗教等研究領域都做出過舉世矚目的貢獻。他關注人的問題、注重人性、人情、其思想見解發人深省,因而被公認為「擁有超自然靈魂的正義之聲」。曾獲眾多榮譽,包括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古根漢基金獎、美國地理學會授與的地理學傑出貢獻獎等,且著作豐富,代表作品有:《戀地情結:對環境感知、態度與價值》(Topophilia: 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逃避主義:從恐懼到創造》(Escapism)、X《恐懼》(Landscape of Fear)、《浪漫主義地理學:探尋崇高卓越的景觀》(Romantic Geography: In Search of the Sublime Landscape)、《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與地方》(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sperience)、《撕裂的世界與自我:群體生活和個體意識》(Segmented Worlds and Self: Group Life and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等。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