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國家安全論壇 /

  • 點閱:261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本書以國家安全為核心思惟,區分三篇,共有十六篇。


第一篇:國家安全策略:民族主義論壇。自古以來安全問題都不能和民族主義脫鉤,甚至民族主義是國家安全的「源頭」,台灣的安全或藍綠之爭不是如此嗎?所以,講安全得從「源頭」起。


第二篇:國家安全論壇。有兩篇為國家安全基本論述,訪鈕先鍾教授的兩篇文章,是宏觀全面的國家安全論述,並為紀念他老人家對國家的貢獻。另三篇是從不同角度,解析或觀察國家安全問題。


第三篇:戰爭文選。為對戰爭理念的體認。


  凡有修習軍訓和國防通識課程的軍職人員、教官與同學們是一本可參閱的專書。


  本文係以歷史研究法為經,從個別歷史事實的因果關聯去「重建過去」(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past),了解事實,敘述事實,梳理出前因後果,並以比較分析為緯,研究兩岸民族主義百年來的發展經過;而置重點於民族主義的意義及問題釐清、從民族主義發展觀其功能、中共如何利用民族主義、少數民族的民族主義是否造成中國的分裂、台灣如何應付中共民族主義攻勢等要項。


  特別是在李登輝提出「兩岸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後,引發中共強烈不滿,政府快速再以「一個民族兩個國家」(Two states in one nation)為新的註解,向中共及國際爭取支持。當兩岸關係緊張時,又回到民族的本題上,吾人研究這個題目更顯得有意義。


  看近代戰爭或國家興衰存亡,幾乎都會和民族主義扯上一些關係,甚至由民族主義來主導全盤局勢,到底民族主義有甚麼能耐?在A Dictionary of Modern Politics的解釋,民族主義(Nationalism)是人們的一種政治信仰,他們居住在同一自然社區(Natural Community)中,也生活在相同政治體系內。 民族主義雖然是一種真情而普遍的政治信仰,但當國家遭受外力干政處境下,甚至受到外國壓迫時,就往往成為政治領袖用來控制或團結人民的重要工具。領導者愛用民族主義的原因,是因為它可以凝聚國家的團結力,並將範圍內的成員,區分出「敵」、「我」、「內」、「外」,以利政策的澈底執行。這樣的解釋,似乎不夠明確,也不易叫人信服。


  民族主義之所以語意曖昧不清,乃在民族(Nation)與國家(State)在概念上沒有明確區分,且常互用。但這個問題以孫中山先生說的最簡明清楚:「民族是由天然力造成的,國家是用武力造成的。」這些天然力有血統、生活、語言、宗教、風俗習慣等。 當代政治學者深入研究構成民族的各種主、客觀因素,民族可以說是由血統、生活、語言、宗教、風俗、歷史、地理、意志、國家等九種因素所形成的政治系統。 這九種要素在民族形成過程中,扮演的角色輕重各有不同,難以等量齊觀。例如宗教對猶太民族的形成有無比重要性,但對中華民族的形成便不是重要因素。確實,構成民族的每一要素都是頗複雜的,例如當我們稱「比利時」(Belgium),我們明確的知道這個民族,但經過漫長歷史演變,卻又分歧成說法語的華隆人(Wallon)和說荷蘭語的法蘭米西人(Flemish)兩個族群。當代政治學Lucian W Pye研究中華民族就認為血緣關係很重要,他的名著Asian Power and Politics提到,所有受儒家文化影響的現代民族主義地區(中國、日本、韓國、越南),都有一種生物學基礎上的傾向,具有強烈的國籍(Citizenship)排他性(Exclusiveness),這些地區對血統的意識高於權力,這是很明顯的生物性傳承。 


  民族主義就是根據前述各種民族構成的要素,主張所有人都應歸屬於一個並且只能屬於一個民族,也是身份和忠誠的焦點。身為民族的一份子,要為民族利益與發展做出貢獻,由此便產生了排他性,所以儘管我們可以舉出許多名家為民族主義下定義,但可以確定沒有那一個定義是普遍性的。連 國父都說「民族主義就是國族主義,在中國是適當的,在外國便不適當。」 即然只適用中國不適用外國,就不是普遍性定義,故本文不再舉各家定義,而把民族主義暫時界定:對一個民族的忠誠與奉獻,尤其是指一種民族意識的感覺,並提倡該民族的文化與權益,如政治或經濟獨立,以建立民族國家的過程。這個定義可歸納出三個要點:


  第一、它是指建立民族國家的理論,強調原則上每一個民族應有屬於自己的國家。這個國家必須是獨立的,在國際上有獨立的政治地位。例如中華民族組成「中國」這個國家,是主權獨立的國家。


  第二、是忠於民族國家的一種意識,強調民族每一個成員要認同自己的民族,忠於自已國家,為保衛民族國家的生存、發展、光榮或利益,必要時犧牲奉獻也在所不惜。反之,背叛國家民族,便是「漢奸」,便是背叛者。


  第三、對一個民族國家的忠誠與奉獻,就會相對的對一民族國家造成排斥;確保自己國家安全,又常對別的國家造成不安全。一旦雙方不爽發動戰爭,大家又都不安全了。回顧看看歷史,不就如此嗎?所以,民族主義若無限上綱,也是很不安全的。


  其中最不安全的地方,就是被無限擴張成為「種族主義」,所謂的「白人至上主義」是此種實例之一。蓋達組織領導人賓拉登在年青時到美國旅遊,因受白人嚴重歧視,甚至被當成「一隻動物」對待,賓拉登深切體認到阿拉伯世界必須武裝自己才能抵抗英美勢力的入侵,阿拉伯才不會成為「次殖民地」,從此以「聖戰」凝結民族主義,成為他一生之職志。


  民族主義的情操古已有之,史前世界中就有民族主義者,荷馬(Homer)和舊約聖經作者所描寫的部落人民均奉獻於民族主義,原始的部落主義(Tribalism)可以說是「小規模的民族主義」(Small-scale nationalism)。 但現代民族主義的種子則到法國大革命才播下的,拿破崙時代的法學家接受了「世襲國家」(Patrimonial State)的觀念,將「民族」代替了「國王」,因此國土(Country)不再是國王的世襲財產,而成了民族的財產,因而產生現代意義的民族主義。法國的革命者有意傳播自由主義(Liberalism),可是由於錯誤而創造了民族主義(Nationalism) ,「自由平等博愛」的革命宗旨,受到普奧聯軍干涉,凝結出的「雅各賓民族主義」(Jacobin Nationalism),舉國掀起愛國熱潮,民族主義由擁護王權,轉變成保衛國土,共拒強敵。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