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中國人道德體系的文化演進 /

  • 點閱:34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本書開創性地匯集了十多個不同學術領域的頂尖學者的研究論文,以跨學科模式,深入探索中國道德觀。透過廣泛的理論視角,涵蓋哲學、文學、人類學、史學、社會心理學、神經科學、發展心理學和行為生態學等的研究領域,綜整具融合性的跨領域概述,激發中華文化研究新思潮,為漢學學者必讀的重要著作。

  名家推薦
 
  陳傳升(加利福尼亞大學爾灣校區心理科學系及教育學院卓越教授)
  中國自古是一個以道德至上的國度。傳統儒家思想給中國人以及其他東亞、東南亞人提供了一套完整道德體系:仁、義、禮、智、信。風風雨雨數千年,卻頑強不衰,延續至今。然而,中國歷來只重視道德教育,忽視了對道德體系進行深層的科學研究。柯仁泉(Ryan Nichols)教授編著的《中國人道德體系的文化演進》徹底地改變了中國人道德體系研究領域的現狀。柯教授邀請到國內外頂級專家來系統總結和深入探討關於中國人道德體系的多領域及跨領域研究。涉及的領域之廣是前所未有的,包括了跨文化心理學、進化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行為遺傳學、文化神經科學、生態學、人類學、哲學、歷史學、語言學、法學。作者們闡述了影響道德判斷與行為的多種因素,包括遠端的生態環境(如緯度與氣候、病原體、農業發展);基因遺傳(以及基因—基因、基因—環境交互作用);腦神經功能;古代思想和正式與非正式法律;語言結構與應用;現代道德教育;以及家庭教育。每個篇章各有長處。有的強調理論基礎(例如四種基本關係模型,社會生態模式,文化—行為—腦 [CBB] 迴路模型,和基因—荷爾蒙—大腦—心理學—行為模型),有的著重詳盡的文獻綜述,還有的提供全新的資料,或是實驗室資料或是田野研究資料。作者們既探討人類共性,又分析文化差異,細述中國道德體系的特殊性。他們既指出了道德體系從古至今的延續性,又認識到文化變遷和文化多樣性的重要作用。通讀本書後,我個人受益匪淺,不但鞏固和完善一些本人已知的研究領域,更重要的是陌生的領域讓我大開眼界。每篇都值得細讀。編者本人的開篇更是值得重複地閱讀, 因為它是整合多領域研究的典範。該篇著重分析羞恥,但讀者應該通讀本書後,再用該篇的思路來審查、分析、整合其他議題的多領域研究。一個道德的國度必須時時刻刻警惕道德危機。全方位地理解中國道德體系有助於我們面對並克服當今中國的道德危機。該書的出版可喜可賀。這是一本所有關心中國道德體系研究的人的必讀書。

柯仁泉(Ryan Nichols)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富勒頓分校哲學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早期中國思想與歷史、文化演變、經驗哲學與方法。對文化傳遞、宗教哲學與心理學以及實驗哲學亦感興趣。經常與心理學家、數據建模師、哲學家和古典漢語專家合作研究。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