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普通人 : 第一○一後備警察營與納粹在波蘭的最終解決方案 /

  • 點閱:88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大屠殺是一個英雄太少,而加害者及受害者都太多的故事

 

大屠殺研究領域經典之作,最新版本

對於大屠殺的根本性探問——
一群尋常的中年男子如何變成了種族滅絕的劊子手?

本書是關於德國第一〇一後備警察營的真實故事。

 

一九四二年一月,在柏林舉行的萬湖會議確認了一九四一年起逐步成形的最終解決方案:納粹德國決定清洗歐洲猶太人,將他們全部送往「東方」(波蘭與俄羅斯)並奴役之,倖存者則於以處死,欲將猶太民族徹底滅絕。而在第一線執行大規模槍擊及圍捕猶太人,將他們驅逐到死亡集中營的,多由後備警察營負責。

 

在眾多警察營中,來自漢堡的第一〇一後備警察營顯得十分「非典型」:他們的組成分子年齡偏高,被認為不適合從軍;在戰前接受教育,見過不同於納粹的政治與道德標準;多為工人階級與底層出身,而當時的漢堡,也是德國納粹化最低的城市之一。然而,這樣的一群人,卻創下了所有警察營中第四高的殺戮紀錄:他們殺死了三萬八千人,驅逐了四萬五千二百人。

 

到底是為什麼,這些普通的中年男子,會變成執行恐怖大滅絕的劊子手?

 

作者布朗寧認為,多數第一〇一後備警察營的成員並不是什麼狂熱的納粹分子,他們出於多種原因而犯下大屠殺這種不可思議的暴行:包括從眾的同儕壓力,對權威的服從、角色適應和改變道德觀念與規範,以證成他們的行為是正當的。在警察營中很快就出現三種群體:一群是熱心於殺戮的少數核心分子,一群是會忠實履行職責,但不會主動為之的多數人,以及在不降低屠殺效率的情況下,盡可能逃避參與殺戮行為的少數人。

雖然本書討論與分析的主體是二戰期間一支特定的後備警察營,但作者提出的普遍性觀點是:在戰爭等極端狀況下,大多數人屈服於情境與群體環境的壓力,會採取他們永遠不會自願採取的行動。

《普通人》是一部令人毛骨悚然的重要作品,書中所呈現的主題與洞見,直到今日,仍然是對世間人性的軟弱、殘虐與「平凡邪惡」的重要提醒。本書在一九九二年首刷出版二十五年後,增補了新的內容——針對後備警察營的最新研究,並補充上更多照片與解析——讓讀者更能接近當時的時空。

專文導讀

★夏克勤(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對於猶太大屠殺這種仍有重大現實意義的歷史暴行,急著蓋棺定論,或大而化之的泛道德喟嘆,對於避免過去罪惡的再度發生都沒有助益。無論過程多麼地讓人不悅甚至痛苦,仔細地重建真相細節,無畏地追尋行為背後的動機與經驗,才是避免慘劇重複的關鍵……Never again(不讓它重演)所需要的道德勇氣與病識感,終究來自於深刻知識的反省力量。閱讀《普通人》正是好的開始。 ——夏克勤(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本書導讀者)

好評推薦

對於人類行為非凡且令人極度不寒而慄之一瞥……這是一本研究嚴謹的著作,代表了對大屠殺書寫的重大貢獻。——Newsweek


 

 


作者簡介

 

克里斯多福.布朗寧(Christopher R. Browning)

 

布朗寧是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UNC)歷史學榮譽教授。他是研究大屠殺的專家,以記錄最終解決方案、探討納粹政策的執行者與倖存者證詞聞名,曾在多個大屠殺審判中擔任專家證人。他是九本專著的作者,包括本書《普通人》以及《最終解決方案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he Final Solution 〔2004〕)。

 

譯者簡介

 

陳雅馨

 

臺灣大學社會所畢業,清華大學社會所博士班修業畢,自由譯者,個人譯作有《大腦與意識的知覺》、《路西法效應》、《聖經的教養智慧》、《重播》、《失控》、《正義與差異政治》等書。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