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書目資料
借閱次數 :

聽說我們住社宅 = Living in Taichung social housing /

  • 點閱:63
  • 評分:0
  • 評論:0
  • 引用:0
  • 轉寄:0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館藏
  • 簡介
  • 作者簡介
  • 收藏(0)
  • 評論(0)
  • 評分(0)
  • 引用(0)

《聽說我們住社宅》是為了那些覺得社宅裡有點什麼,卻又抱持許多疑惑的人而寫。
  藉由本書帶你認識社會住宅裡那些平凡卻獨特的人、空間和生活
  
  「社會住宅只是政府針對『弱勢者』給予的『福利』嗎?」
  「我沒住進去,跟我有什麼關係?」
  「我住社宅,所以呢?」
  ⋯⋯

  透過側寫幾個在社會住宅中所發起的行動及一手觀察,留給讀者空間,體會社宅獨特/平凡之處,即便對社宅稍有認識的人來說,都是一次用新的視角去看待它的機會。從「空間」、「人」、「事件」、「互動」與「房東與房客關係」五個面向切入,行動的緣起及觀點皆來自台中共好社宅四年來的累積。

  Space/從看房開始,重新校準挑選居住空間時的思維
  還記得你第一次為自己打造居住空間的經驗嗎?多數人都是從租屋開始,逐步形塑自己對於理想住居的概念,從在租屋網上搜尋、現場看屋,到入住後遇到的各種情況,經驗形塑了我們的認知,久而久之也成為這個產業裡被默許的規則。但供給與需求之間,持有房產的一方顯然更具優勢,而租屋者則在無意識間逐漸讓渡自身對居住空間、對生活更多元的想像。

  本章從實際看屋的經驗出發,一共記錄八個「物件」,前五個來自在租屋網上勾選與台中市現有社會住宅相同區位、類似硬體條件所得出的結果;後三個則是從實際入住社宅的住戶視角切入,帶我們一窺社宅中的居住空間與生活的關係。

  在這個過程中思考,供給方要如何更好地傳遞空間魅力、鼓勵使用者運用空間發展出更多元的可能;需求方又該如何閱讀空間,透過重構專屬於自己的篩選條件,辨識出真正合適的空間。此外,對於生活空間的想像不應限縮在居住單元內,與鄰居共享的公共空間、建物與街道的聯繫等,都會影響人們的生活品質和創造力,這些面向都值得被賦予更多關注。

  People/ 透過聊天般的訪談,給予平凡的人、平凡的日常一點特別的關注
  空間以外,人們進一步好奇的是,那住在裡頭的人呢?近年來隨著一棟棟建物完工,社宅的概念開始更為普及,然而,在「建物」之外,一般大眾對於生活在此的「住戶」仍存有諸多好奇或偏見。真的會因為建築體的不同,就劃定了入住者的不同嗎?

  循著大眾的好奇與提問,我們收集實際住在其中的人關於「身為社宅住戶」的經驗,包括他們日常所經歷的一天、常被問到的問題和別人對此的刻板印象等,並訪談不同時期入住社宅的住民,記錄他們的生活面貌。

  當社會的常態濃縮進一棟社宅之中,為何人們總是開始放大檢視,標籤化生活在其中的人呢?希望能透過本章與讀者一起思考這個問題。

  Event/盤點從申請入住到搬出去的過程中,有多少人為了這件事付出努力
  居住是一件如此重大的事,攸關個人的生涯規劃、生活品質與家庭關係。若把入住社宅的這幾年比作人生中的一趟旅程,這趟旅程對每位入住者的意義可能完全不同。一開始可能有繁瑣的行政流程,有讓人摸不著頭緒的設計,但途中也可能遇上從沒想過的人,一起創造出不一樣的人生風景;也有人大抵照著自己原先的軌道前進,或深或淺的交集或許都是緣分問題。

  站在規劃者的角度,可以用「體驗設計」、「服務設計」的概念來拆解在不同環節所下的功夫。每個基地具備不同的特性,入住者也相當多元,因此,這之中也仰賴許多角色的共同投入,包含物管、社福單位、種子住戶等。

  在這裡發生的事不一定跟每個人都直接相關,有時甚至會因不被理解而遭受質疑,但不同的生命之間實際上是交織在一起的。為了創造更友善、包容的居住環境,社宅期待能透過不同的生活場景,使某些事開始變得不同。

  Interaction/為住戶們的線上群組設計一款貼圖,是對於互動的一種記錄、也是一種鼓勵
  在台灣,「社區」一詞常直接用來指稱同一棟集合式公寓大廈裡的住戶,但社區的原文「community」其實有著更寬廣和積極的涵義:當一群人居住/生活在同一區域,自然會產生共同的利害關係,為此,他們必須凝聚共識、共同採取行動以達成想要的居住品質。

  如果說每一座社宅就是一個約有五百至七百人的小社區,它與其他社區有哪裡不同?它能成為一個真正的社區嗎?

  社區的形成有賴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和互動,而在忙碌又數位化的現代,鄰居間的往來並不僅限於面對面的接觸,也有許多互動是在線上發生。本章從社宅居民在線上群組中的互動切入,尋找構成一個社區的線索。

  Landlord/促成房東與房客間面對面的對話,跨出一起打造美好生活的第一步
  「房東」似乎是一種特殊身份,有人敬而遠之、有人希望培養好關係,但無論如何,房東和房客的互動關係,必定會彼此牽動,連帶影響個人居住、生活的樣貌。

  房東和房客之間的關係,在社宅中更顯特殊與複雜,因為背後也代表著「政府」與「人民」之間的關係。租屋不再只是「個人」與「個人」的事,而是「一群人」與「另一群人」的議題,前者實際上是科層組織下的一群公務員,後者則是一群隨機組成的大眾,不若一般公寓大廈管委會經歷凝聚共識、公共治理的過程。許多對彼此的既定印象或期待,影響了雙方在租屋過程中的心態和一舉一動。為此,我們設計了一場「房東房客相談室」,邀請一手推動台中社宅的臺中市政府住宅發展處(後簡稱住宅處)同仁,與來自不同社宅的居民一起坐下來聊聊。

  實際上,社宅為我們帶來許多共同生活的靈感,
  在房價高漲、人際冷漠的現代,
  啟發社宅內外的人們,
  更有意識地去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

臺中市政府住宅發展工程處

  簡稱住宅處,設於都發局下,成立於2017年,專責推動台中市社會住宅興辦及各項住宅業務,設有住宅企劃科、工程開發科、住宅服務科與公寓大廈管理科。提出「共好社宅」理念,除了硬體層面的供給,亦導入社福照護、住民培力、共居互助等資源,已具體落實在多座社宅之中,與各領域專業者們共同打造更適合移居、宜居的台中。

好伴社計

  扎根在台中舊市區的社會設計行動團隊,擅長引導眾人一起投入具有公共性的行動。自台中第一棟共好社宅落成以來,協助臺中市住宅發展工程處推動各項工作。本書為好伴蹲點四年後,將其對於社宅的觀察與實作經歷,轉化為可與更多人分享之內容。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此功能為會員專屬功能請先登入


本文的引用網址: 

借這本書的人也借過下面這些書 :